1、有效影響輿論依然是對外工作的重中之重
現有的期刊本土化工作改善了當地主流社會對中國發展變化的認知和了解,也提高了《今日中國》的知名度。但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形象在海外還是常常被當地輿論曲解。一方麵這些“西強我弱”的傳播現狀還沒有改變,很多國家的媒體、尤其是發展中國家仍然以受西方影響為主。另一方麵,隨著中國大外交格局的開拓,發展中國家有大量的加深了解中國的信息需求和擴大交往的活動需要。如何轉變話語體係,有效果地表達中國聲音,提升輿論影響力力,依然是一項艱巨任務。
2、麵對新媒體的衝擊,全媒體產品欠缺,但在海外社交平台已經進行了一些探索
由於媒體格局和閱讀形式的變化,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傳統印刷版雜誌生存空間受到嚴重衝擊。如何發揮傳統品牌優勢,加大新媒體的運用與投入,開展多種運營模式,也成為巨大的挑戰。
2013年以來,今日中國雜誌社重視運用微傳播手段,擴大傳播渠道,加強與海外本土化機構的聯動,充分發揮海外社交媒體的作用。例如2014年、2015年兩會期間,今日中國雜誌社拉美分社利用境外社交媒體Faeebook開設兩會專題報道頁麵,並對兩會開幕式進行了視頻直播。
雖然“微傳播”已經被納入海外分社的日常工作,但是不容忽視的是,目前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業務總體上還是並行的,在海外還沒有形成可與紙質期刊相媲美的全媒體產品,新媒體的優勢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3、利用海外機構平台開展公共外交
目前,海外分社已經在活動能力方麵積累了一定經驗,與對象國政府機關、研究機構、媒體的合作能力逐漸提高,但是在增強所在國輿論精英中的影響力方麵還需加大投入力度;依托期刊開展各項活動以擴大中國信息的吸引力、影響力方麵,還需要不斷做出有效的嚐試。
在2010年墨西哥坎昆召開的世界氣候大會上,《今日中國》英文版、西文版應對氣候變化專刊由分社在墨西哥城印刷後,專程運送到坎昆。墨西哥總統卡爾德龍在氣候大會間隙,接受了今日中國雜誌社贈送的專刊並欣然展閱,美國之音等多家歐美媒體對此進行了報道。專刊還得到國際組織負責人和與會代表的一致好評。
《今日中國》深入到對象國當地社會內部,選擇獨特的、在當地有代表性的方式開展公共外交活動。如墨西哥分社就在墨西哥獨立200年之際,出資翻修了100年前旅墨華僑為墨西哥城建造的標誌性建築“中國鍾”,讓這一具有中墨友誼典型曆史意義的古老鍾樓與《今日中國》本土化推廣結合在一起,在宣傳效果和當地民眾的接受等方麵都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
4、突破人才培養的瓶頸
《今日中國》海外分社目前的人員結構是以內派人員為主導、外籍雇員為基礎,爭取實現內外融洽。外籍雇員除了參與選題策劃、編輯等業務工作,還可以參與機構的發展規劃和管理。如在墨西哥2009年H1N1流感爆發、2011年初埃及時局突發重大事端的情況下,均是外籍雇員獨當一麵,保障海外分社工作正常運行。
期刊本土化也意味著中方工作人員要努力實現“本土化”,也需要一批了解對象國情況、懂外語、精通采編發行業務、會管理的中方員工隊伍。今日中國先後派出40多名相關業務人員到中東、拉美工作和培訓,同時麵臨待遇較低、同業競爭、人才流失等問題。
(作者單位:今日中國雜誌社)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