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姚貝娜報道看記者的職業角色與社會角色間的衝突
論壇
作者:褚勁鬆
[摘要]記者的職業角色與社會角色之間的衝突,體現在社會大眾與記者本身對記者職業的不同理解,因此在新聞報道中容易出現道德失範以及公眾對記者的道德審判。本文以對姚貝娜逝世的報道為例,從事件中記者的職業角色與社會角色衝突的具體表現以及各方的評論觀點入手,探討二者產生衝突的原因,並尋求解決的途徑。
[關鍵詞]新聞記者 職業角色 社會角色 角色衝突
一、姚貝娜逝世報道引發的爭議
2015年1月16日下午,歌手姚貝娜因患乳腺癌,不治逝世。多家媒體對此進行了報道,但其中《深圳晚報》的報道引發了軒然大波。在其他媒體記者都守候在病房外等消息時,《深圳晚報》的三名記者偽裝成醫護人員,跟隨醫生進入手術室,偷拍姚貝娜遺體的眼角膜捐獻手術,盡管被醫生發現並喝止,也刪除了相關照片,但此事還是在網絡傳開,引起了輿論的嘩然。
《深圳晚報》對此做出回應,否認偷拍,稱“記者確曾進入臨時手術室拍攝眼角膜手術過程”,拍攝遺體捐贈手術屬新聞界正常行為,但“當親屬表示拍照不妥時,記者當即刪除了所有照片,此舉獲得姚父諒解”。
不過這樣的解釋並沒有得到其經紀公司以及公眾的諒解。姚貝娜生前的助理張先生也證實了此事,他稱:“無言以對,我也不知道怎麼形容這件事,頭條你搶到了,圖片你拍到了,然後呢?你們的人性呢?你們在記錄不幸,更在製造不幸。”華誼音樂官方發布聲明稱:將持續關注該事件的進展並對南方的這家報紙及醫生保留法律追訴的權利,希望對逝去的貝娜及關愛貝娜的家人與朋友有一個交待。
該事件此後進一步發酵,批評對象從深圳晚報三名記者擴大到整個記者群體。一篇名為《記者們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著她的死亡》的文章幾乎刷爆了朋友圈,作者淼哥稱記者是“禿鷲”,“醜陋的外表下一顆貪婪的心,毫無憐憫地盯著死去的獵物,就等著第一時間撲上去”,“有人說,世界總有人不幸,記者隻是在記錄不幸,但是我覺得,有些時候,記者在記錄不幸的同時,也在製造新的不幸”。
此文一出,立馬有文章從新聞工作者的角度進行了反駁。其中流傳的較多的是一篇名為《姚貝娜生前醫院的那個醫生淼哥:我就是你嘴裏的那種“禿鷲記者”》,稱記者采訪隻是因為老百姓想了解公眾人物的情況,同時也搬出了自己的采訪經曆,談到“要收起情緒,冷靜地陳述,每一個記者都是這樣做的,所以讀者隻能看到記者冷若冰霜的一麵,因為職業要求我們客觀,不受外界幹擾,不受情緒左右。”
二、各方對報道姚貝娜逝世中記者行為的評論
1、反對者:不顧他人痛苦,觸及道德底線
人民日報認為,新聞不應以傷害為代價,記者肩負著特殊的社會責任,應該堅守底線,秉持最小傷害原則,要在滿足公眾知情權與保護個人隱私之間權衡取舍。
中國新聞網認為,關注跟打擾,僅僅是一線之隔,而記者不該突破這條線。記者應該多關注姚貝娜與病魔抗爭的頑強精神與樂觀心態,而不是關注一些無關緊要又傷害其家屬的事情。
武漢晚報認為,逾越新聞底線,隻是為了求一個獨家新聞或賣點,這不應該等同新聞訴求,對當事者的尊重才是更重要的職業道德。
2、讚成者:記者本職工作,無可厚非
北京青年報認為,記者隻是受公眾之托打探消息的“細作”,隻要不違背自己以及社會共同的道德原則,就是一名好記者。而公眾的指責,是記者的職業風險,隻要無愧於心就好。
紅網則站出來為《深圳晚報》鳴不平,稱仔細讀完《深圳晚報》關於姚貝娜的報道,會發現他們不但沒有惡意,還表現出別的媒體不曾有的尊重。所以要理性射失姚貝娜、媒體和大眾的關係,才能避免未來新聞出現類似的傷害。
東方網認為,把媒體比作“禿鷲”不妥當,其中援引了《新聞記者》主編劉鵬的言論,稱記者圍在病房外麵等待消息不能簡單說是等待死亡,也許,等來的是病情好轉的喜訊。他們隻要沒有表現出幸災樂禍的心態,隻要沒有幹擾醫生的治療、病人的休養,都可以看作是記者的職責。但是,在類似事件的采訪中,也有一個一定要遵循的原則,就是避免侵擾悲痛。
三、記者職業角色與社會角色產生衝突的原因
從上述的爭議以及各方評論可以看出,記者的職業角色與社會角色存在一定的衝突。在新聞工作者看來,自己的角色就是傳播消息,報道事實,滿足受眾的知情權;而在公眾看來,記者經常用不妥當的處理方式,觸及道德底線,造成道德失範。這種衝突現成的原因是多方麵的。
1、媒介市場化的環境
市場經濟的發展對我國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傳媒業緊跟著改革的步伐,開始了市場化的變革。媒介市場化能帶來更自由的媒介環境,傳統媒體改變了往日以宣傳本位做報道的方式,開始追逐新聞本位,報道公眾感興趣的內容,新媒體在市場化的浪潮中出生,更加關心新聞市場的需求。但市場化產生的負麵效應也是顯而易見的,它的進入也帶來了商業化和娛樂化,軟新聞成為報道的趨勢,媒體為了獲得公眾的關注,不惜靠煽情跟窺探隱私博取眼球,新聞工作的功利性變強。同時,激烈的市場競爭也使各媒體為了銷量與關注度觸犯道德底線,過分追求賣點。在姚貝娜實踐中,公眾對記者的質疑並不是空穴來風,是長期以往新聞工作者表現出來的功利主義與煽情主義,導致自身失去了公眾的信任,即便《深圳晚報》的記者並沒有偽裝醫護人員潛入,公眾也會先入為主地進行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