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運影像中外來工歸屬感的表達與迷惑
論壇
作者:彭華新
[摘要]春運影像通過新聞中的圖片、視頻等媒介形式,展示外來工在“過年回家”過程中遭遇的苦難、經曆的喜悅,並通過種種具有符號特征的畫麵呈現這一群體的複雜情緒:對“家”的渴望,以及對現代都市的留戀。這正印證了當代外來工歸屬感的複雜性。
[關鍵詞]春運影像 外來工 歸屬感
一、春運影像:外來工遷徙紀錄的宏大敘事
1、春運影像的表達魅力
影像區別於文字與音頻等符號,是一種既直觀又隱晦的表達工具,“影像是對現實世界的提煉、抽象和概括,源於現實,但高於現實。”可以說,在具體語境中,影像符號具備特殊的社會暗示功能,能實現“不言而喻”的傳播效果。本文所指的“春運影像”涵括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新聞信息中所有與圖片、視頻有關的內容,從視覺轉向中研究春運傳播中的外來工歸屬感。
毫無疑問,一年一度的春運已成為浩大的人口遷徙,同時也是一場宏大的媒體盛宴,主角為“回家過年”的外來工。在春運現場,媒體的鏡頭從來不會錯過任何一個凸顯外來工歸屬感的畫麵,緊揣著票根的粗糙的大手、牽著父母衣角的兒童、被大件行李壓彎了腰的大漢、手裏提著的電子產品禮品盒、取到車票後開心的笑容。總體而言,影像分為兩個方麵:其一,呈現壯觀場麵,排長龍的購票隊伍、人潮湧動的進站人群、擁擠的車廂,同時傳遞購票信息。這種宏觀描寫勾勒出了中國特有的定期人口遷徙,並隱喻這些場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外化;其二,刻畫心理細節,外來工購票難的“憂”、爬車窗的“苦”,上車後的“喜”,這些細節均通過影像呈現出來。
2、春運影像中外來工的眾生素描
無論在日常報道中媒體如何建構外來工的負麵形象(如文化素質低、法製觀念淡薄),但在春運報道中,媒體對外來工充滿了溫情,特別在影像中不時呈現出讚許與同情。影像的眾生素描主要通過兩種方式:其一,悲情敘事。“悲情之美”是春運報道的感人之處,它通過親情割舍、苦難際遇等影像素材參與抒情,帶領受眾體驗孤獨、傷感和底層的掙紮。悲情敘事偏重於感性情懷,這是春運報道理念進步的結果,近十年來,我國春運報道“其過程經曆了‘資訊春運’、‘平安春運’、‘幸福春運’轉型升級的三個階段”。春運影像的悲情敘事是與“幸福春運”類似的一種感性情懷,兩種情感看似分道揚鑣,但實際上,作為“回家”的代價,離別和苦難帶來的悲情之美正是“幸福”的另一個側麵;其二,戲劇性敘事。春運影像雖沒有影視劇中的懸疑和情節,但與日常生活的接近使它有更強的現實刺激感,戲劇性從而產生出更強的吸引力。可以從悲劇、鬧劇、喜劇三種類型來分析春運影像的戲劇性敘事:在車站廣場中,車票遺失,失主回家的夢破碎;親人走失,回家團圓的夢破碎,春運影像中不乏這樣的悲劇事件。鬧劇事件更為常見,歸心似箭製造的極端行為此起彼伏,用影像來表達也能滿足人們的圍觀欲,上火車時的爬窗、在擁擠車廂中的各種睡姿,都能形成一種影像鬧劇。媒體的社會建構特征要求它們試圖將這些悲劇或鬧劇轉化為喜劇,比如號召社會參與協助、督促政府加強管理,在一定社會條件下,這是可以實現的。
3、春運影像中外來工的“身份歸一”
在目前的研究中,“外來工”這一概念還有些含混,相鄰概念繁多,如農民工、流動人口。在眾多的理論研究中,這些概念沒有較好地區分開。第一,外來工包含了從小城市往大城市流動的一部分人口,與“農民工”相區別;第二,外來工具有一定的“暫停”特征,在城市中有相對穩固性,與“流動人口”相區別;第三,外來工特指社會底層的產業工人或小商小販,與外地就業的大學畢業生相區別。“外來32"概念包含了跨區域的農民工、技術工、小商販、企業基層管理人員等人群,其中除農民工外,其它部分群體不一定處於社會底層,他們可能有較好的經濟能力、文化素質,甚至擁有一定的社會話語權。也就是說,外來工群體內部出現了某種程度的身份分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