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媒介融合趨勢下新聞報道的變化(2 / 3)

融合新聞時代,新聞生產的信息來源不再僅僅是職業新聞工作者。現今,公眾利用諸多新媒體形式,微博、微信、博客以及其它社交工具將自己所聞所見上傳到網站上,發布信息,從而發表自己的觀點。不論是對於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來說,公眾的參與都已經成為新聞生產的重要的一部分。由此來看,新聞傳播權利已經逐漸從專業新聞“把關人”轉向了公眾參與的模式。

首先,在信息源方麵,雖然專業的媒介組織依然占據主導地位,但毋庸置疑的是,公眾在信息傳播中的地位也不可小覷。

例如,在2005年的英國發生的倫敦地鐵和公交的爆炸案中,公民記者就在提供信息方麵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爆炸發生的很短時間內,公民就把通過手機拍攝的視頻或者圖片發送給BBC、《衛報》等英國主流媒體。有的公民則直接將現場拍攝的圖片上傳在自己的博客上,發表自己的觀點。而這些都是當時遠離現場的專業新聞工作者在短時間內所不能辦到的。2006年美國CNN(有線電視新聞網)推出了一檔公民記者新聞欄目《iReport for CNN》。這檔節目就是CNN意識到公民參與重要性的情況下為公民記者量身定製的一檔節目。2004年印度洋海嘯事件以及2005年的英國倫敦地鐵爆炸案等突發事件的發生讓CNN意識到,不論媒介機構反應有多迅速,派出多少記者,也難以迅速獲得重大突發事件的所有現場畫麵。而在這些突發事件中,很多珍貴的資料現場畫麵都是由公民拿起手機或者相機拍下的。所以CNN審時度勢,開辦了《iReport for CNN》這樣一檔公民新聞欄目。在這檔節目中,全球公民都可以上傳自己所拍攝的有關當地的突發事件的視頻或者圖片,然後由該欄目對其內容進行篩查和編排,再上傳到網站的節目中。

韓國的公民新聞網站也進行了此類嚐試。“2000年韓國的公民新聞成立之初,參加該網站新聞報道的隻有數百人。但是在五年後,該網站已經擁有38000名“民記”,並發展成為一個多語種的國際性網站,其中的400個外國“民記”來自其他25個國家和地區,遠遠多於任何一家大眾媒體的雇員數。”所以該網站的創始人吳延浩提出了這樣的口號:“每個公民都是記者”。

其次,公眾逐漸參與到評論新聞的環節中。荷蘭的De correspondent(領英新聞)新聞網站也是適應公眾參與新聞生產趨勢,從而取得成功的範例。該網站於2013年9月30日成立,是一家眾籌網站。網站僅僅開始8天就有1.9萬人參與,募集資金170萬美元,是迄今為止最成功的眾籌新聞網站。領英新聞網提倡記者和公眾一起工作,記者是話題的引領者,而公眾是專家型發布者。在網站上,公眾可以對話題發表意見、進行評論,而不需要專門的評論專家進行點評。因為創始人霍夫曼認為每一個讀者都是某方麵的專家,3000名公眾一定比一個專業的編輯懂得多。

所以,在融合媒體趨勢下,來自普通民眾的聲音在新聞和評論的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傳播權力正從專業新聞轉向公眾參與的模式。

三、工作流程:采編與內容製作的變化

媒介融合時代,新聞工作者的工作流程通過組織機製改革實現集團內部的資源共享、流程再造,從而實現了跨媒體之間的合作與互動。同時在新聞編輯工作上,後期前置,甚至轉向了同步編輯。

1、跨媒體的采編流程

在新媒體時代,媒體之間進行合作,開始出現了跨媒體之間的采編流程。早在2005年,英國的《每日電訊報》就開始實行跨媒體之間的采編流程的嚐試。它采用Hub(中心)的理念來設計辦公桌。每個部門有一個辦公桌,且每個部門都配有數字產品編輯。將數字產品編輯加入該部門,目的是為了使報紙和數字媒體進行有效的融合。在歐洲,這樣的嚐試也已經開始。比如說丹麥的《北日德蘭報》,在2002年的時候該報就根據印刷版和在線版創辦了電台、新聞網站以及電視台。不同媒介的編輯在一起對同一件新聞事件進行報道,並根據自身的產品特點進行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