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交通廣播與新媒體融合三部曲(1 / 2)

交通廣播與新媒體融合三部曲

媒體融合發展

作者:魏文娟

[摘要]新媒體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獲取消息的傳統習慣,同時分流了大量的受眾,交通廣播的先天優勢也受其挑戰,在適應與改變中更多的是融合與創新。本文就其融合的三個節點,闡述其融合過程中出現的碰撞、適應與創新。

[關鍵詞]新媒體 融合 交通廣播

從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中國的廣播度過了它的黃金時期後,在電視的衝擊下,中國第一個交通廣播——上海交通信息台誕生。1993年,各地出現創辦交通廣播的熱潮,這其中有河南交通廣播、羊城交通台、黑龍江交通廣播、北京交通廣播、南京交通台。20世紀90年代末,交通廣播基本上完成了在東部、南部沿海地區的布局。到2012年6月26日,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交通運輸部聯合打造的國家級交通廣播——中國高速公路交通廣播(京津塘段)FM99.6的正式開播,標誌著交通廣播巔峰時期的到來。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進入了數字信息時代,交通廣播與新媒體的融合具有必然性。在2l世紀四十到五十年代,交通廣播與其他傳統媒體一樣,隨著網絡迅速發展的浪潮,省級交通廣播及部分市級交通廣播開通了自己的網站。各交通廣播電台,創辦自己的網站也是幾年如一日,沒有任何創新,有的甚至都沒有更新。所以交通廣播電台對網絡的應用除了技術方麵帶來了巨大的革新之外,並沒有躋身於網絡營銷發展的大營,同時也不會分到網絡營銷帶來的任何紅利。

新媒體的出現,使得交通廣播的路況獨家優勢不再凸顯,目前廣播、電視、紙媒、手機、網絡等新媒體都相繼提供路況服務信息,交通廣播的專有資源麵臨割據局麵,路況信息成為社會公共信息的共享資源。2013年,嘀嘀打車和快的打車的血拚又進一步瓜分交通廣播原有的固定收聽群。麵對這些情況,無論是曾經做得很好的北京交通廣播還是後來起步的浙江交通廣播,交通廣播的發展似乎不能再避開與新媒體的接觸而自尋發展機遇。新媒體的迅速出現使人們越來越習慣於利用碎片化時間獲取信息,並且對信息的需求開始進入“速讀”的時代。交通廣播作為人們在路上獲取信息的媒體,它要做的除了專業,還要有更多的創新與應用,在與新媒體融合過程中主要有三個節點的創新與融合:

一、“借東風”——交通廣播借勢新浪微博(2010年-2013年)

2009年8月中國門戶網站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內測版,成為門戶網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務的網站,微博正式進入中文上網主流人群視野。截止到2015年4月,交通廣播相關認證的微博號有519家,其中有136家交通廣播的企業認證號(即交通廣播的官方微博),其中用戶在10萬以上的有36家,但是活躍度在2012年以後逐漸下降到日均20左右。交通廣播電台錯過了建立官方網站的大潮,在慶幸搭上了自媒體這艘船的同時,微信的迅猛發展又讓大家在網絡發展中慘烈出局。

在2010年至2013年用戶最多,活躍度最高的三家交通廣播電台“@青島交通廣播電台FM897”“@杭州交通918”“@北京交通廣播”,依托本地特色,注重自己的品牌戰略,從專業主義出發,早晚進行天氣信息的發布,以及路況信息的發布。此外,還可以帶動聽眾線上線下互動,增加用戶粘度。但是交通廣播借勢新浪微博帶來的盛況僅僅維持到2014年左右,2011年微信的迅速崛起,受到影響的不僅僅是新浪微博,還有這些已經擁有幾千萬粉絲的各大媒體大v。雖然目前像北京、浙江等地的交通廣播微博仍然運行,但是其影響力遠遠不如2012年之前好,其他省市的交通廣播電台可謂是一波未趕,一波又來,還沒有建設好自己的公共微博,微信就來了。

總結這一節點失敗的原因不外乎:1、交通廣播地域性限製以及節目本身的限製。2、對於互聯網媒體科技沒有主動參與,隻是被動選擇載體。當然這一時期也有部分交通廣播台嚐試過研發自己的移動交通廣播設備,可是相對於迅猛的移動智能網絡,終究還是慢了半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