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部:大椎、肺俞、膏肓、肝俞、腎俞。
2.腹部:氣海、氣穴。
3.下肢部:足三裏、陽陵泉、三陰交、行間。
六十、高脂血
血中脂類含量超過正常稱為高脂血症,又稱高脂蛋白血症。臨床上有反複發作的腹痛,有時伴有發熱。出現黃色瘤,在皮膚、黏膜出現黃色丘疹稱為疹型黃瘤;發生於眼瞼部稱為黃色斑;發生於手肘、跟肌腱處、膝肌腱等稱為肌腱黃色瘤;發生於皮膚受壓部膝、肘、臀部,手指手掌折皺處稱皮下結節黃色瘤。發生動脈粥樣硬化即發生心絞痛。
【刮痧部位】
1.背部:肺俞、心俞、督俞、厥陰俞。
2.上肢部:郤門、間使、內關、通裏、曲池、合穀。
3.下肢部:足三裏、三陰交、太衝、公孫。
六十一、痛風
痛風是由於長期嘌呤代謝紊亂所致的疾病。早期表現為單關節炎症,以第一蹠趾及拇趾關節為多見,其次為踝、手、腕、膝、肘及足部其他關節。受累關節可出現紅、腫、熱、痛及活動受限。出現痛風石,以沉積於關節和腎髒較為多見,在皮下結締組織處的痛風石常形成黃白色贅生物,一般以外耳的耳輪、蹠趾、指間和掌指關節等處的痛風石易被發現。關節出現肥大、畸形、強硬及活動受限。常合並腎結石,伴腎絞痛、血尿。
【刮痧部位】
1.背部:肝俞、脾俞、三焦俞、腎俞。
2.上肢部:肩髃、肩貞、曲池、手三裏、陽池、外關、合穀。
3.下肢部:膝眼、陽陵泉、中封、昆侖、解溪、丘墟。
六十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是頸內動脈或椎——基底動脈係統的短暫性血液供應不足。其特點是發作性起病,症狀持續時間短,一般5~30秒。頸動脈係統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表現為不同程度肢體癱瘓,中樞性麵癱,單肢或半身感覺異常、感覺減退,可出現一側頭痛。
【刮痧部位】
1.頭部:翳風、下關、地倉、頰車、陽白。
2.上肢部:肩髃、曲池、手三裏、外關、合穀。
3.下肢部:環跳、風市、陽陵泉、足三裏、絕骨、太衝。
六十三、腦梗塞
發病前數日可有頭暈、頭痛、一時性失語、肢體麻木或無力等前驅症狀。臨床主要表現為眩暈、眼球震顫、複視、同向偏盲、失明、眼肌麻痹、頭痛,吞咽困難、交叉性麻痹及感覺減退、四肢癱瘓、感覺性失語、失讀症、失算症、失認症、共濟失調,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
【刮痧部位】
1.頭頸部:百會、風池、地倉、迎香。
2.背部:肝俞、腎俞。
3.上肢部:肩髃、曲池、手三裏、外關、內關。
4.下肢部:足三裏、懸鍾、豐隆、三陰交。
六十四、腦動脈硬化症
症狀為頭痛、頭暈或眩暈、耳鳴、腦鳴、疲乏無力、嗜睡或失眠多夢、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特別是近事遺忘、情緒不穩、急躁、多疑固執、喜怒無常、肢體麻木、震顫、表情淡漠或盲目樂觀、性情孤僻、沉默寡言或自言自語、語無倫次、反應遲鈍、理解力或判斷力差、計算困難、大小便失禁,嚴重時產生動脈硬化性癡呆。
【刮痧部位】
1.頭頸部:百會、四神聰、大椎、風池。
2.背部:心俞、脾俞、腎俞。
3.胸腹部:膻中、氣海、中脘。
4.上肢部:合穀、神門。
5.下肢部:足三裏、陽陵泉、三陰交、太衝。
六十五、腦血管意外後遺症
腦血管意外又稱急性腦血管疾病。是指腦部局灶性血液循環發生障礙,導致以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及神經係統局部受損為特征的一組疾病。如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腦血栓、腦栓塞等。該病以一側上下肢癱瘓無力、口眼斜、舌強語謇為主證。兼見口角流涎、吞咽困難等表現。本病多發生在中年以上,尤其多見於高血壓和動脈硬化患者。
【刮痧部位】
1.頭麵部:太陽、印堂、睛明、顴髎、下關、頰車。
2.背部:天宗、肝俞、膽俞、膈俞、腎俞。
3.上肢部:尺澤、曲池、手三裏、合穀。
4.下肢部:環跳、陽陵泉、委中、承山、風市、伏兔、膝眼、解溪。
六十六、癲癇
癲癇是反複發作的神經元異常放電所致的暫時性發作性腦功能失調。發作形式最常見的為大發作、小發作、局限性發作和精神運動性發作。
【刮痧部位】
1.頭頸部:人中、風府、風池、大椎。
2.腹部:巨闕、關元。
3.上肢部:間使、神門、內關、合穀。
4.下肢部:足三裏、豐隆、太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