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刮痧(1)(2 / 3)

刮肩井、肺俞、脾俞;刮膻中、期門;刮尺澤、郤門、支溝;刮陽陵泉、外丘、足三裏。

八、呃逆

呃逆是指由各種原因引起的一種不自主膈肌間歇性收縮的症狀。其病因多,與胃、腸、腹膜、縱隔、食道的疾病有關,不良精神因素,寒冷刺激或飲食不當常為誘發因素。需要指出的是,在患危重病過程中,突然出現持續不斷的膈肌痙攣,常預示病情趨向惡化;老年人、冠心病患者,無任何明顯誘因,突然出現連續的呃逆,應警惕心肌梗塞發生的可能。

【刮痧部位】

刮膈俞、肝俞、膻中;點揉或刮中脘、內關。

九、嘔吐

嘔吐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組症狀,是胃神經官能症的主要表現之一,二者多同時存在。是由於高級神經功能紊亂所引起的胃腸功能失調,但無器質性病變。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病與不良的精神刺激及飲食失調等有關。

【刮痧部位】

刮肝俞、脾俞、胃俞;點揉天突、中脘、內關、公孫;刮足三裏。

十、急性胃腸炎

急性胃腸炎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急性胃腸道黏膜彌漫性炎症。多發於夏秋季節,本病多由飲食不節,冷熱不調或誤食不潔食物等所致。其主要臨床表現為突然的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瀉下物呈黃色稀水樣,但無膿血;病情嚴重者,則表現為吐瀉頻繁、腹中絞痛、口唇青紫、眼球下陷、四肢厥冷,甚至脫水、休克等。

【刮痧部位】

刮胃俞、大腸俞;點揉天樞、氣海;刮內關、足三裏。

十一、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一般分為淺表性、萎縮性及肥厚性3種,是以胃黏膜的非特異性慢性炎症為主要病理變化的胃病。慢性胃炎可由急性胃炎轉變而來,亦可因不良飲食習慣、長期服用胃刺激藥物、口腔、鼻咽部慢性感染病灶、幽門螺杆菌感染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原因所致。臨床表現以慢性、反複性的上腹部疼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飽脹、噯氣為主。多見於20~40歲男性。

【刮痧部位】

刮脾俞、胃俞;點揉或刮中脘、章門、氣海;刮足三裏。

十二、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是指胃腸道與胃液接觸部位的慢性潰瘍。主要發生在胃和十二指腸,故又稱胃、十二指腸潰瘍。臨床上以十二指腸潰瘍最為多見。其形成與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過度、幽門螺杆菌感染等有關,主要表現為慢性周期性的上腹痛。典型的胃潰瘍,疼痛多發生於飯後1小時左右,之後逐漸緩解;十二指腸潰瘍的疼痛,多發生在夜間或飯前空腹時,少許進食即可緩解。兩者均可伴有泛酸、燒心、上腹部脹悶感,以及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潰瘍並發出血時可出現黑便。其發作常以寒冷、精神緊張、飲食不慎及服用禁忌藥品等為誘因。

【刮痧部位】

刮肝俞、脾俞、胃俞、胃倉;點揉中脘、氣海、關元;刮或點揉內關;刮梁丘、陽陵泉。

十三、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是消化係統本身的疾病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消化機能紊亂症候群。多因暴飲暴食,時饑時飽,偏食辛辣、肥甘或過冷、過熱、過硬的食物所致。主要表現為腹脹不適、噯氣、惡心嘔吐、食欲不振、腹瀉或便秘、完穀不化等。

【刮痧部位】

刮脾俞、胃俞;點揉中脘、天樞;刮足三裏、三陰交。

十四、胃下垂

胃下垂是由於腹腔內脂肪薄弱,腹壁肌肉鬆弛,導致胃髒低於正常位置,站立時胃的下緣到達盆腔,胃小彎最低點降到髂脊連線以下。屬胃無力症,多見於消耗性疾病患者及無力型體質者,直接影響消化功能,常伴有一係列消化道症狀,如上腹脹滿不適、食欲不振、疼痛、消瘦、乏力等。

【刮痧部位】

點揉百會;刮脾俞、胃俞;點揉中脘、大橫、氣海、關元;刮足三裏。

十五、膽絞痛

膽絞痛是膽道係統疾病的常見症狀。常發生在膽囊炎、膽石症的急性發作期間。多由於結石刺激或膽道阻塞,膽囊收縮時膽汁排出受阻而濃縮,其中的膽鹽刺激膽囊黏膜而發生劇烈疼痛。同時可伴有上腹悶脹、食欲不振、噯氣、惡心、嘔吐、黃疸等。

【刮痧部位】

1.發作期:刮天宗、膽俞及肩胛部;刮期門、日月、梁門。

2.緩解期:刮膽俞、日月及上腹部;刮陽陵泉、膽囊穴、光明、丘墟及小腿外側。

刮痧治療本病宜於慢性期治療。對於有感染的急性病例及劇烈的膽絞痛,必須采取綜合措施治療。

十六、腹痛

腹痛是泛指胃脘以下、橫骨以上範圍內的疼痛而言。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症狀,可伴發於多種髒腑疾病中,如肝、膽、脾、胃、大小腸、子宮等髒腑。雖然腹痛的原因很多、範圍很廣,但最常見的則以外感寒邪,內入腹中;或過食生冷,中陽受傷,脾胃運化無權。其次是暴飲暴食或進食不潔之物,或脾胃陽虛、氣血生化之源不足、經脈髒腑失其濡養而致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