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刮痧(1)(3 / 3)

【刮痧部位】

刮胃俞、腎俞、大腸俞;點揉中脘、天樞、關元;刮梁丘、足三裏。

十七、慢性結腸炎

慢性結腸炎是指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甚至瀉下如水樣或白凍便為主要症狀的一種疾病,大多反複發作,病程多在半年以上。胃腸道的分泌、消化、吸收和運動等任何一種功能失常都可引起腸炎,但大多是由急性腸炎遷延而成。

【刮痧部位】

刮脾俞、腎俞、大腸俞;點揉或刮中脘、天樞;刮足三裏。

十八、細菌性痢疾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消化道傳染病。以結腸化膿性炎症為主要病理改變,是夏秋季流行的常見疾患,多因飲食生冷、不潔果菜、食物所致。小兒發病率高於成人。臨床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裏急後重、膿血便等。病程超過2個月者,即稱為慢性菌痢。

【刮痧部位】

刮脾俞、大腸俞;點揉天樞、氣海;刮曲池、合穀;刮陰陵泉、上巨虛、下巨虛。

十九、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是指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肝髒慢性炎症性疾患。病程在半年以上,多數是由急性肝炎誤診、誤治或由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功能紊亂及某些藥物的作用,使肝炎遷延不愈所致,最常見的是慢性乙型肝炎。其臨床表現為全身乏力、食欲不振、肝區悶脹或隱隱作痛、時好時壞等。

【刮痧部位】

刮大椎、至陽、肝俞、膽俞、脾俞;刮膻中、期門、中脘;刮陽陵泉;點揉太衝。二十、便秘便秘是由於大腸運動緩慢,水分吸收過多,糞便幹燥、堅硬,滯留腸腔,不易排出體外。其特征是排便次數減少,或是由於糞質幹燥、堅硬難以排出,腹內有不適感。導致便秘的原因是不規則的排便習慣、久坐少動、食物過於精細、缺少含纖維素較多的食物等。常影響食欲、睡眠,也可並發痔瘡、肛裂等疾病。

【刮痧部位】

刮大腸俞、小腸俞、次髎;點揉或刮天樞、腹結、氣海、關元;刮足三裏;點揉公孫。

二十一、高血壓病

高血壓病又稱原發性高血壓,是以動脈血壓增高,尤其是舒張壓持續升高為特點的全身性、慢性血管疾病。若成人收縮壓≥18.7千帕(kPa),舒張壓≥12.7千帕(kPa),排除繼發性高血壓,並伴有頭痛、頭暈、耳鳴、健忘、失眠、心悸等症狀即可確診。

【刮痧部位】

刮風池、肩井、頭後部及肩部;刮脊柱及背部兩側膀胱經;點揉太陽;刮曲池及上肢背側;刮足三裏、三陰交;點揉太衝。

二十二、低血壓症

低血壓是指成人肱動脈收縮壓<12.0千帕(kPa)、舒張壓<8.0千帕(kPa)者為低血壓。患者常有頭暈、目眩、耳鳴、乏力、氣短、手足發涼、自汗、健忘等症狀;嚴重者出現惡心、嘔吐、暈厥等;部分慢性低血壓者無自覺症狀。

【刮痧部位】

刮百會;刮厥陰俞、膈俞、脾俞、誌室、腎俞;點揉中脘、關元;刮郤門、風市、足三裏;點揉太衝、湧泉。

二十三、冠心病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簡稱冠心病,是指冠狀動脈因發生粥樣硬化或痙攣,使管腔狹窄或閉塞導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髒病。

【刮痧部位】

刮厥陰俞、心俞、神堂、至陽;點揉天突、膻中、巨闕;刮曲澤、內關及上肢前側、足三裏、三陰交;點揉太溪。二十四、風濕性心髒病風濕性心髒病是由於風濕病的反複發作,累及心瓣膜所引起的慢性心瓣膜的損害,形成瓣膜口的狹窄或關閉不全,導致血液動力學改變,最後出現心功能代償不全,發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常以二尖瓣受損為最多,其次為主動脈瓣。臨床表現主要有心悸、心前區不適、乏力、氣急、呼吸困難和兩顴部紫紅。有的可有肺水腫或肺淤血,有的可伴肝腫大。

【刮痧部位】

刮厥陰俞、心俞、靈台;刮膻中、巨闕;點揉關元;刮郤門、內關;刮足三裏。

二十五、肺心病

肺心病即肺源性心髒病。它是指由肺部疾病或肺動脈慢性病變而逐漸引起肺動脈高壓,右心室肥大,最後導致心力衰竭,同時因肺部的小氣道功能損害,引起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而致呼吸功能下降,甚至衰竭。

【刮痧部位】

刮肺俞、厥陰俞、心俞、腎俞;刮膻中、巨闕;點揉氣海、關元;刮曲澤、內關及前臂內側;刮足三裏、三陰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