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與“磚家”
專欄
作者:盧偉
媒體應該扮演好社會公眾代言人和公平正義守護者的角色,不要給那些明顯違背社會常識,不顧公正底線,隻能引起公憤的“磚家”言論提供平台。
因為工作和個人經曆的一些緣由,時常會和學術圈的人打交道。接觸的專家多了,慢慢發現教授們的個性、學識乃至收入、人品,差別非常大,對待媒體的態度也大不一樣。
筆者曾經采訪過的一位知名學者,性格豪爽,對各類媒體來者不拒,而且無話不談。他的專業領域遠算不上熱門,且帶有一定敏感性,本以為屬於清苦學者一類,結果人家說講一次課的出場費三萬元,著實把我驚了一下。還有一位學術圈的青年才俊,年紀輕輕學問就做到了國內頂尖,但篤信“don’t talk to public”的信條,從來不接受媒體采訪,時常提醒我私底下的談話可別登到報紙上。當然,以上這兩位屬於學問做得極好的,跟他們交往收獲甚大,算是在專家群體中讓人欽佩的那類。
我有時候會想,現在很多跑口的記者,其專業造詣都很高,起碼在普及知識的層麵上,水平已不輸很多專家,尤其是一些人文、社科、民生類的領域,記者幾年的工夫跑下來,專家能在報紙上講的那點東西,基本上已經爛熟於心,自己寫點專業文章基本上都沒啥問題,在大眾報刊上答疑解惑更是不在話下。那麼為何寫稿時還要采訪專家呢?這大概跟讀者的認知習慣有關,隨著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越來越專業,單個人已經無法了解所有領域的知識,而在一般讀者的印象中,記者隻是一個記錄者與傳播者,不同領域的專家則具備所涉領域的專業知識,具有權威性。因此,把某一領域的信息解讀、答疑解惑交給專家,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選擇。
然而,近些年公眾對專家的這種信任度似乎在一路下滑,降到了前所未有的低點。記得中國青年報曾經做過一個調查,有將近60%的人直言專家學者在自己心中的權威性下降。正如一些人調侃的那樣,專家變成了“磚家”。不少專家學者在媒體上發表言論之後迎來的不是公眾的掌聲,而是無數“板磚”。
專家變“磚家”,原因用老百姓的話說,都是專家自己作的。“強奸陪酒女比強奸良家婦女危害性小”,“城市環境汙染不是由汽車造成的,而是由自行車造成的”,“房價越低越丟人”,“礦難原因主要是窮,而不是腐敗”,“上訪戶99%以上精神有問題”,“50歲退休65歲開始領取養老金,男的去養老院做園丁做義工,女的給老人做做飯,洗衣服”……這些各領域專家的雷人雷語,網上一搜一大堆,種種明顯有悖常識的論斷,把公眾雷得“外焦裏嫩”之餘,也讓百姓對這些專家的信任蕩然無存。
有一點需要承認的是,一些專家的言論天雷滾滾,是常識缺乏造成的。這些專家在自己領域內成就斐然,所到之處都是鮮花和掌聲,話語權在手,對自己不熟悉的領域興致來了也想說上兩句。但說句實在話,離開自己的專業領域,一些專家的判斷能力甚至還不如常人。像楊振寧說的中國的大學教育很成功,“即便是中國一般的高校都很成功”,大概可以歸到此類。
但更多專家的不靠譜言論,源自屁股決定腦袋,是這些專家成為利益俘虜以後所做的利益代言。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是,一些專家將自己的頭銜當成了換錢的工具,跟一些利益團體結成同盟,喪失了知識分子應有的理性和立場。這類專家在整個學術群體中也許不多,但種種喪失底線的言論讓整個知識群體蒙羞,毀壞了大多數踏踏實實做學問的知識分子形象。更有甚者,其中一部分“磚家”還擔負著智囊的角色,給決策層提供著重要參考。這些明顯有傾向性的論斷,一旦上升到決策層麵,無疑會帶來更大的社會損失。
需要指出的是,作為言論平台的媒體,應該扮演好社會公眾代言人和公平正義守護者的角色。做媒體的,誰都想讓自己的新聞引起轟動,但對於那些明顯違背社會常識,不顧公正底線,隻能引起公憤的“磚家”言論,這種轟動效應不要也罷。
(作者為《大眾日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