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開放平台能走多遠
專欄
作者:詹新惠
搭建媒體開放平台的核心在於,能否以自己的優勢力量為基礎,構建一套依托海量用戶和多元渠道的營銷體係。
開放,應該是前兩年互聯網行業的關鍵詞。彼時有百度框計算開放平台,淘寶電商開放平台、360應用開放平台、人人網SNS開放平台等。平台方通過提供開放接口,集納、聚合豐富多彩的應用,既為開發者提供強勢渠道、借力大公司平台推廣產品,又滿足了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實現了“數據+用戶”、“內容+渠道”的雙重整合。
開放平台走到今天,用戶能直接感受到的變化是網絡、手機應用豐富多樣,互聯網產品的創新度有所提升,但平台方和開發者是否從中獲益,不得而知。現在,又有一種新的開放平台出現:媒體開放平台。
9月17日,新浪發布全媒體覆蓋型解決方案,屢屢提及要建設“豐富、立體、開放”的媒體平台。對於這代表著三個方向的三個關鍵詞,新浪的解釋是:豐富,包括內容來源與表現形式。內容來源上,既有傳統媒體內容的轉載,也有扶植專欄作家和草根用戶的內容創造;表現形式上,文字、圖片、視頻同時出現在移動端、PC端,並根據終端不同采用更加多樣化的呈現方式。立體,就是利用網站優質的內容資產,打通上下遊產業鏈,在客戶、用戶、產品之間建立多維度的關係鏈,實現新的內容營銷。開放,是要為平台上的內容生產者提供分析和統計工具,幫助其提升內容生產的質量和效率,以內容為基礎實現利益共享。
其實,媒體開放平台這一概念並非始自新浪。百度曾以貼吧為載體,試圖與都市媒體聯手,通過“媒體為貼吧導入本地化信息,貼吧為媒體導入用戶”的雙向導流,打造區域化的跨媒體平台;騰訊在“2013年騰訊合作夥伴大會”上公布了資訊訂閱同步的媒體開放平台發展戰略,即集結旗下包括騰訊網訂閱頻道、騰訊新聞客戶端、騰訊網迷你頁等在內的閱讀類應用和渠道,實現用戶的“一處訂閱,多處同步閱讀”的跨產品訂閱服務;搜狐提出以新聞客戶端和手機搜狐等產品為核心,建立“移動領域的媒體開放平台”,一方麵讓傳統媒體和自媒體免費入駐,一方麵為合作夥伴、媒體提供技術、人員、投入方麵的支持,與入駐媒體在用戶、數據、流量等方麵實現共享及廣告、訂閱的分成。此外,還有360自媒體平台、網易雲閱讀開放平台、光明雲端讀報等類型多樣的平台模式。
筆者研究這些“媒體開放平台”發現,雖然都冠有“媒體”、“開放”和“平台”三個關鍵詞,但彼此性質各異,甚至大相徑庭。騰訊的開放是對用戶的內開放,即內部應用的開放與打通;搜狐的開放隻是在移動新聞客戶端,還沒有全麵覆蓋到桌麵端、移動端的所有搜狐產品;百度的開放是對都市類媒體的局部運作,且隻是在貼吧這一個產品上,影響力有限;360是對所有微博客類自媒體的開放,忽視了有優質內容資源的傳統媒體。從當前情況來看,已有的媒體開放平台,其開放對象、方式、領域、運作以及開放度,都離真正的“媒體開放平台”還有一定的距離。
在國外,《紐約時報》推出“Press Engine”媒體開放平台,旨在幫助出版商和媒體組織建立基於多平台出版技術的數字平台,為內容提供者創造新的盈利模式;《衛報》推出Open Platform,其商業合作夥伴可以把自身的應用程序直接集成到《衛報》的網絡中,雙方共同開發內容,收入共享。因此,真正的媒體開放平台,不是單純地開放API入口,不是簡單地搭建一個可定製的媒體目錄庫,而是要以媒體的發展為根本,以媒體的壯大為前提,為媒體營銷價值最大化創造條件,讓媒體從平台的運營中獲得商業價值和增值收益,進而實現平台和媒體的雙贏。
搭建媒體開放平台的核心在於,能否以自己的優勢力量為基礎,構建一套依托海量用戶和多元渠道的營銷體係。以新浪的媒體開放平台為例,在優質資源方麵,一是擁有以網站和微博為基礎的近八成網民群體,二是建設有以門戶、視頻、微博、移動端四大產品為核心的“跨產品線”;在營銷體係方麵,提出了“全平台內容營銷、台網聯動、微博精選、數據閉環”四大營銷解決方案,這兩個方麵奠定了新浪建設媒體開放平台的基礎。但是,平台能走多遠,一方麵取決於網站對自身資源的開發和挖掘程度,另一方麵則落腳在網站與平台中的媒體分享、共享收益的效度上。
(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