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多元智能理論,建構新的高職語文評價體係
語文教學與研究
作者:葉惠美
摘 要: 隻有構建新的科學的評價體係,才能真正實現高職語文教學改革目標。多元智能理論對於建構新的與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多元化評價體係有著啟示作用,強調隻有采用多種智能的培養和考核方式才能適應高職發展需要。高職語文可以學習、借鑒多元智能理論,從而建構新的科學的評價體係。
關鍵詞: 多元智能理論 高職語文 評價體係 課程改革
職業教育是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就業為導向,改革與發展職業教育逐步成為社會共識。職業教育規模進一步擴大,服務經濟的能力明顯增強”[1]。新形勢下,高職語文教學應適應高職發展需要,以就業為導向,發展和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不斷實施教改。
實現高職語文教改目標,必須建立一種新的教學評價體係,教學評價是對教育價值的評價過程,合理的評價體係對於高職語文課程改革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高職語文教學可以學習、借鑒多元智能理論,建構新的與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多元化評價體係。
一、加入口語測試,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是人們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語言的本質屬性決定了高職語文的工具性特點,即將音義結合的語言符號係統轉變為語言應用能力。高職語文教學要製定一種全新的評價體係,兼顧聽、說、讀、寫等能力的考核。我們應適應高職發展需要,實行教考分離,改革傳統卷麵考核方式,不考查學生的記憶力,重點考核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
語言包含口語和書麵語。傳統期末卷麵考試對於判斷學生的讀、寫能力,增強學生的職業技能有一定的作用。我們可以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轉變傳統閱讀、答題方式,把閱讀部分有形的文字變成有聲的錄音,把傳統的視覺文字變為聽覺文字,然後再讓學生答題,兼顧學生聽、讀、寫能力的培養考核。我們也可以模仿公務員考試方式,測試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寫作能力,嚐試重點考核和學生息息相關的求職信、簡曆的製作,以及實習報告等的寫作,利用任務驅動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除了傳統、單一的期末卷麵考試外,高職語文期末考試還應該加入口頭表達能力測試。誠如美國交際學大師卡耐基所說,“一個人成功15%取決於專業知識,而85%則取決於人際關係及有效說話等軟本領”[2]。語言溝通能力是一種基本的職業能力,大學生求職麵試離不開語言,上班後相互協作更離不開溝通、離不開語言。高職語文教學要順應工作需要,建構新的培養考核方式。我們可以進行以下嚐試:模擬職場麵試,組織學生自己當考官、自己當求職者,進行模擬麵試演練,並當場給出成績;模仿普通話水平等級考試中的命題說話,口語分值與卷麵成績按1:3計入期末考試成績,共占總評的40%。
大學語文教學可以發展語言智能。因此,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布置一定數量的書麵作業,訓練學生的書麵表達能力;適當增加一些朗誦、提問和討論環節,讓學生有機會發言,並做好記錄,把作業、學生平時參與課堂討論的次數作為平時成績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職語文雖不具備和專業完全對應的特點,但卻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職業通用能力。開發和培養高職大學生的語言能力,增強學生的語言智能,有利於提高高職學生的職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的個人發展能力。我們要不遺餘力地以實用為先導,以能力為本位,探尋兼顧聽、說、讀、寫的考核方式。
二、重視實踐環節的考核,增強應用能力
職業性、應用性是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在高職語文教學中,除了講授課,我們還要有專門的實訓課,抽出一定時間舉行一係列實踐活動,並對學生的表現作出考核與評判,登記在冊。如開展讀書推介會,讓學生自願上台介紹一本書,分享書的內容及收獲;舉行以“親情、友情、愛情”為主題的詩歌朗誦會,讓學生感受不同詩歌的內容,拓寬學生的課外知識麵;舉行“我的‘最’大學”故事會,讓學生上台分享自己大學期間最高興、最悲傷、最痛苦、最得意……的一件事,增進同學之間的相互理解。
我們還可增加一些加分環節,為學生提供表演和角色扮演的機會。如在《馮諼客孟嚐君》中增加話劇表演的加分環節。話劇表演環節不但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對人物形象的感知,對故事情節的把握,還能展示學生的表演技藝和天賦。在《蘭亭集序》的教學中,教師講授完課文後,可以舉行一場班級規模內的現場書法比賽,由學生自己評出好的作品,老師則對優秀的作品給予表揚和加分。這種考核不僅可以感受中華漢字獨有的線條美,品味書法藝術的魅力,還能給我們帶來視覺上的愉悅之感,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實踐環節的考核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身體運動智能,讓學生在活動中找到自己的閃光點,收獲勞動的喜悅,體驗付出的成就感,真正把課本中的死的知識轉變為活的應用型知識,促進高職語文教學與職業能力掛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