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有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能與興趣愛好一個人的才能與興趣愛好應該對自己有利,對家庭有利,對社會有利。否則隻顧得發揮自己的才能和興趣,而損害了他人或團體的利益,就會引起人際糾紛,而增添不必要的煩惱。
10.在不違背道德和法律的情況下,充分滿足個人的需要當個人的需求能夠得到滿足時,就會產生愉快感和幸福感。但人的需求往往是無止境的,在法律與道德的規範下,滿足個人適當的需求為最佳的選擇。
11.充分的安全感
安全感需要多層次的環境條件,如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工作環境、家庭環境等,其中家庭環境對安全感的影響最為重要。家是躲避風浪的港灣,有了家才會有安全感。
老年人在退休之後,生活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如果不能很好地適應這一變化,就很容易患上退休綜合征。退休綜合征是一種老年期典型的心理社會適應不良的心理疾病,是老年人在退休之後對新環境適應不良而引發的多種心理障礙和身心功能失調的綜合征。
老年人在退休之後,常常會產生一些對健康無益的不良心理,這些心理主要有:
1.失落感
老年期亦被老年人稱作喪失期,因為老年人認為自己在退休後,喪失了工作,喪失了權力和地位,喪失了金錢,喪失了人際關係,喪失了健康的身體等等。說話不管用了,求人辦事也難了,無奈地發出老而無用的感慨,有些老年人甚至怨天尤人,滿腹牢騷,要知道這是與他們的人生經曆和現實境遇密不可分的,而且這種極度的失落感會使老人們感到年老就意味著喪失了一切。
2.孤獨感
工作退下來了,社會角色轉變了,各種社會活動減少了,經濟收入下降了,家庭的主導地位被替換了,若再加上身體衰弱多病,行動多有不便,便更少和人來往。遇上同年齡的至親好友陸續去世,特別是喪偶的老人,活動範圍變得非常狹窄,生活的天地在縮小,再加上老來少朋寡友、孑然一身,更是淒涼至極。老年人最怕孤獨,這種孤獨無援的境地,很容易使老年人產生被遺棄感,從而開始對自身價值及自己生命的存在表示懷疑,甚至是絕望。
3.空虛感
每天早出晚歸忙忙碌碌不會有空虛感,有事業,有追求,有精神寄托也不會有空虛感。老年人退休以後,可自由支配的空閑時間多了,如果沒有新的內容來充實,缺乏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就會感到百無聊賴,時辰難熬。空虛感是一種消極情緒,它會加速老年人的衰老感,如果維持的時間過長,則會引起老年人失眠、心神不寧、對周圍事物喪失興趣,對人生感到悲觀失望,有時甚至會想到自殺,嚴重影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4.焦慮感
心理學家解釋,所謂焦慮感是指個體在麵臨現實存在的或預計會出現的對自身會產生某種威脅的客觀事物時所引起的一種心理體驗。老年期是角色轉變最頻繁的時期,有些老年人或因不適應新角色或因沒有及時退出舊角色而引起角色衝突,手足無措,產生焦慮感;有些老年人或因退休後收入減少,經濟窘迫或因擔心自尊心受到損害而產生焦慮感。從積極方麵看,焦慮感起到增強老年人改變現狀的作用;可是在更多的情況下,焦慮對老年人來說並非是積極和有益的,它往往會加重老年人的心理壓力,引發老年人退休綜合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如果沒有做好退休的心理準備,就會給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帶來嚴重的危害,導致退休綜合征的出現。為了維護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做好退休的心理準備和安排好退休之後的生活對老年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努力:
1.調整心態,順應規律
衰老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普遍規律,退休是不可避免的事情。這既是老年人應該享有的權利,是法律賦予老年人安度晚年的一項基本的社會保障製度,同時也是老年人應該盡的義務,是促進工作崗位新陳代謝的重要手段,老年人必須在心理上認識並接受這個現實。退休之後,要避免產生“樹老根枯”、“人老珠黃”的消極情緒和悲觀思想,以積極樂觀的態度看待退休,把退休生活看作另一種絢麗人生的開始,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做到老有所樂、老有所為、老有所學。
2.發揮餘熱,重歸社會
退休老人如果身體強壯、精力旺盛並且又有一技之長的,不妨積極尋找機會,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一方麵可發揮餘熱,繼續為社會作貢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另一方麵也使自己在精神上得到寄托,充實自己的生活,這樣有助於身體健康。當然,工作要量力而為,不要勉強,要注重實效,不圖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