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老年人心理與健康--幸福度過晚年生活(1)(2 / 3)

三是與孫輩人之間的關係。很多老年人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孫輩身上,由於社會文化及教育背景的差異,在思想觀念上很容易與孫輩們發生分歧。有些老人看不慣孫輩們的嬌生慣養,看不慣孫輩們的衣著打扮、行為舉止,往往會產生不悅的情緒。

3.衰老、疾病及其心理反應

首先,衰老與老年人的心理反應。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視力下降、聽覺遲鈍、動作反應緩慢、與社會接觸減少。所有這些衰老變化都可能引起老年人情緒上的焦慮、抑鬱和孤獨感。

疾病對老年人心理的影響。有的疾病能直接影響老年人的心理機能。如患腦動脈硬化症,由於腦組織供血不足,能引起老年人記憶減退,嚴重者可造成癡呆。有些高血壓、冠心病等患者常出現心情急躁不安的狀況。有些老人由於長期患病,甚至臥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便覺得成為他人的累贅,感覺到前途無望、心情焦慮、抑鬱等。

老年人要想保持心理健康,首先要弄清怎樣才算是擁有了健康的心理。一般來說,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標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的內容:

1.有一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總是熱愛人生、熱愛生活、珍惜生命的,他們對生活樂觀,對未來充滿了希望,無論是對社會、還是對自己都是采取極其負責的態度,因而總是滿腔熱情地投身於生活,總是忘我地在為社會創造財富。對這些人來說,每天都是一個新的開始,每天都是一個新的台階,他們不怕困難,不怕挫折,而且總是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地向著自己既定的目標前進。這些人用自己的行動去體驗人生的價值,真切而深刻,所以總能享受到人生的樂趣,反過來更能激起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2.充分地了解自己

世界上最困難的是什麼?就是如何認識自己。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一般能有“自知之明”,就是說,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價值,認識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位置,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學識、水平,既不高估自己,不對自己的一些長處和優勢沾沾自喜,也不會自卑,過分地貶低自己,決不無緣無故抱怨、自責自己。反之,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便不能恰當地認同自己,或是莫名其妙地自傲,或是無緣無故地自卑,經常有意無意地掩飾自己的不足,心理特別敏感、脆弱,失落感極強,經不起風浪的折騰,存在嚴重的心理衝突,回避矛盾,無法保持平衡的心理狀態。

3.生活目標切合實際

要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家庭條件及相應的社會環境來製定生活目標。生活目標的製定既要符合實際,還要留有餘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經濟能力的範圍。道家的創始人老子曰:“樂莫大於無憂,富莫大於知足。”

4.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

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一方麵可以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麵可以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主要包括三個方麵,即與自然、社會和人的接觸。老年人退休在家,有著過多的空閑時間,常常產生抑鬱或焦慮情緒。如今的老年活動中心、老年文化活動站以及老年大學為老年人與外界環境接觸提供了條件。

5.保持個性的完整與和諧

個性中的能力、興趣、性格與氣質等各個心理特征必須和諧而統一,隻有這樣才能在生活中體驗到幸福感和滿足感。例如一個人的能力很強,但對其所從事的工作無興趣,同時他的性格也不適合這項工作,所以他未必能夠體驗成功感和滿足感。同樣,如果他對自己的工作感興趣,但能力很差,總是感到力不從心,他也會很煩惱。

6.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

在現代社會中,為了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就必須不斷學習。比如,不學習電腦就體會不到上網的樂趣;不學習健康的新觀念就會使生活仍停留在吃飽穿暖的水平上。學習可以鍛煉老年人的記憶和思維能力,對於預防腦功能減退和老年癡呆很有效果。

7.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的形成包括認知、情感、行為三個方麵的心理因素。情感方麵的聯係是人際關係的主要特征。在人際關係中,有正性積極的關係,也有負性消極的關係,而人際關係的協調與否,對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響。

8.能適度地表達與控製自己的情緒對不愉快的情緒必須給予釋放或稱為宣泄,但不能發泄過分,否則,既影響自己的生活,又加劇了人際矛盾。另外,客觀事物不是決定情緒的主要因素,情緒是通過人們對事物的評價而產生的,不同的評價結果會引起不同的情緒反應。有一位老太太,大兒子是曬鹽的,小兒子是賣傘的。老太太總是發愁,陰天她為大兒子擔心,晴天為小兒子擔心。一位心理醫生對老太太說:“您真有福氣,晴天您的大兒子賺錢,雨天您的小兒子賺錢。”老太太一想很有道理,便高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