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反襯情”,或景美情哀,或景醜情樂,而在情景矛盾對比中,卻能夠更深刻地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了解了散文中景與情的關係,我們在賞析散文中的景時,應努力地去尋找景與情的相通點、融合點,以便更好地感受作者借景所抒發的情感。
【閱讀訓練】
雨中的荷
聶春友
參加南戴河舉辦的荷花節,看慣了映日荷花的我忽然心有閃念:這滿園盛荷在一片風雨中,該是何等的風姿呢?
幾天後,天還沒亮,我被窗外的一片雨聲吵醒了。走到湖邊,我的心一下子被強烈地震撼了:隻見湖中那一叢叢荷花,仿佛是一排排戰士、一個個團隊,靠著集體的力量,頑強地抗擊著風雨。
在湖水的湧動中,在雨水不歇地敲擊中,每個團隊周邊那些碩大的荷葉,不停地在水中起伏,在風中翻卷,越到團隊的中心,那起伏、翻卷的波動越小……而那些姿態各異的荷花,在風雨中顫抖著,盡管有的被雨掃去了美麗的花瓣,有的被風扯亂了金黃的花蕊,那一株株纖細的荷莖,依然挺立著;那一朵朵殘留的花兒,依然笑對蒼天,用自己的身軀,遮擋著風雨,守護著下麵幼小的花蕾……
我們乘船下到湖中觀賞,盡量讓船貼近花叢。在映荷橋下,一株盛開不久的荷花,在風雨的搖曳中,多數花瓣已經散落得無影無蹤,失去了晴日的嬌美,而那托舉著花蕊的荷莖仍直直地伸向橋頂,直到頂上了橋底,依舊不肯折腰。她仿佛要用盡自己的力量,憑借自己稚嫩的身軀,支撐起這巨石壘就的橋梁。還有一株荷,她的莖幹受到過傷害,曾險些被折斷,然而,在傷口處,那細瘦的莖幹隻是稍稍向下彎曲了一下,便又直直地向上挺舉起一個飽滿的花蕾。在湖中賞荷與在岸上觀荷不同,目光順著水麵望過去,風雨中,碧葉翻卷,萬荷搖動,一片片荷叢中,有的是葉護著花,花葉相依,親密無間。有的是蓮蓬高舉,昂首屹立,顯示出錚錚傲骨。有的花形雖被風雨吹散,花瓣隨波飄零,卻神采依舊,真有“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的泰然。還有幾朵隱在荷叢深處,像是漂浮在水麵上的花朵,任頭上百花爭豔,任身邊水波湧流,她們紋絲不動,恍如一個個隱士,靜靜地聽著塵世的風聲雨聲。荷花被譽為淩波仙子,在人們眼中,似乎她隻是個嬌豔的女子。今天看來,她更有誌士的筋骨、君子的風範!
雨越下越大,我們棄舟登岸,走進荷園北側的二仙居。這裏供奉著和、合兩位仙人的漢白玉雕像。這兩尊雕像不像其他神仙那樣正襟危坐,雙眼俯視著人世間,而是像兩個天真無邪的稚子,喜笑顏開地奔跑過來。多少年來,人們把和、合二仙作為家庭和睦與社會和平的象征,把生活美滿幸福的願望寄托在他們身上。人們讓和仙背負著荷花兒,一方麵是“和合”與“荷”諧音,另一方麵,也是人們對荷的情操的敬重。講解員給我們講述兩位仙人的故事時,我忽然憶起剛走進荷園時,那一個個荷的團隊,協力同心、抗擊風雨的情景……我們要創建一個文明和諧的社會,不正需要全社會的人們都具有荷的這種精神境界嗎?
窗外雨聲連綿,腦中忽然掠過古代文人雅士關於荷的種種詠歎。有詩曰“碧葉喜翻風,紅英宜照日”,雖說出了荷的靈動、大氣,但缺少荷的沉練、豁達;“映日荷花別樣紅”,繪就了荷的高雅,卻又過於華麗,反而衝淡了荷的神韻、荷的情懷;而“留得殘荷聽雨聲”,荷的韻致倒也勾勒出來了,但一個“殘”字,總覺得內中含了太多的苦澀和惆悵。麵對這滿湖湧動的翠綠,一池抗爭的嫣紅,好像任何詩句都難以準確傳情達意。
人生一世,花開一季,草木一秋,是自然規律。
其實荷的一生,不就是人生的縮影嗎?從破土、發芽、開花到殘落,曆經風霜,坎坎坷坷,但始終不變的是一種向上的精神,一種不屈的傲骨,一種永不低頭的信念。
我想,小雨、中雨、大雨,微風、大風、暴風,對荷僅僅是一個考驗,是一種鍛煉。失去的是荷芳,永存的是荷神。
(選自《青春歲月》2012年第12期)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文章第四自然段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描寫雨中的荷?表現了荷怎樣的精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六自然段引用了一些古人詠荷的詩句,寫了荷的哪些特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五自然段寫到二仙居裏供奉著的和、合二仙,這對表現文章的主旨有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