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閱讀之情與景

閱讀訓練場

作者:戚思園

【技法指津】

富有情感是散文的主要特征。“借景抒情”是散文表達情感的常用手法。我們在閱讀散文時,需要關注文中的景物描寫,抓住景物的特點,才能更好地體味景中之情。散文中情與景的關係,一般分為景觸動情、景承載情、景反襯情三種關係。接下來,筆者就為同學們詳細講解一下。

一、景觸動情

景觸動情,就是眼前景物觸動聯想,產生某種感情。在表現手法上稱之為“觸景生情”。觸景生情,最早出現在元代無名氏的《閨怨》曲:“風,吹滅殘燈,不由得見景生情,傷心。”

觸景生情,在古今散文中俯拾皆是。如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並序》中“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這句詩寫出農村初春生機蓬勃的景象,隨後觸景生情,引發“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的感歎,為結尾抒發“樂天安命”的人生態度作鋪墊。再如歐陽修在《秋聲賦》中因聽聞“淅瀝蕭颯”“奔騰砰湃”的秋聲,展開了秋對自然萬物影響的聯想,最後是對人生命情狀的思考。還有季羨林先生的《海棠花》一文,開頭寫在異域看到海棠花,於是想起家鄉的海棠花,海棠花勾起了自己的思鄉之情,景觸動了情。以上示例都是觸景生情的優秀作品,我們可從作者的寫作中體味其中的含義。

二、景承載情

景承載情,即景中寓情。“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會將主觀情感無形地融入到客觀的自然景物描繪中。所以散文中的景物是具有靈性和情感的,它有別於日常所見,它帶有作者的主觀感情色彩。我們通過自然景物,能夠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起伏和思想變化。

景承載情,具體可分為景明現情、景暗示情、景象征情三類。

1.景明現情,顧名思義,景物描寫明顯地表達了作者的情感。我們通過所描寫的景物,對作者所要表達的或喜或憂或痛或憤的思想感情,一目了然。如吳伯簫的《菜園小記》中,“菜園大小不一,但都平坦方正”,“黃瓜、青椒、芫荽、韭菜、融解、香蔥、茄子,各種蔬菜應有盡有,五顏六色,有嫩有老,有圓有長”。這段文字通過美麗的菜園景色,寫出了大生產的勃勃生機。

2.景暗示情,即情隱藏於景中,需要通過觀察、比較,仔細體味,方能感受到景物描寫背後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荷塘月色》第五自然段的景物描寫,“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流水般的月光,在牛乳中洗過一樣的葉子荷花,楊柳的倩影……初讀之,這是一幅朦朧的月色美圖。而細讀之,則不盡是美,“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稀疏的倩影”,美中給人以陰森淒清之感,尤其是夜色中“如鬼一般”的形容更是驚悚。有人認為這是本段寫景的敗筆,其實它是在暗示朱自清的情感在喜悅中夾雜著淡淡的悲愁,為第六自然段“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的失落孤寂的情感張本。

3.景象征情。散文中的很多景富有象征意義,而象征意義中承載著豐富的思想情感。如勞倫斯在《鳥啼》中對鳥啼極富表現技巧的描寫,寫出了鳥啼的象征意義——新生和蓬勃的生命力,表達了作者對生命力的熱情讚美和對新生的喜悅之情。而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中的地壇是荒涼甚至是衰敗的象征,它一麵剝蝕了古殿簷頭浮誇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圮了一段段高牆又散落了玉砌雕欄,但另一麵它又充滿了生機:“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地壇這樣的衰敗荒涼但又不失生機不正象征著“我”雖殘疾卻不屈不撓的人生態度嗎?

景承載情,將寫景和抒情融合在一起,景中有情,情中有景,達到景語即情語的境地。景承載情,景與情往往是正襯的關係,樂景樂情,哀景哀情,我們在表現手法上稱之為“情景交融”或“景中寓情”。

三、景反襯情

上述所說的景承載情,無論是明現、暗示,還是象征,景和情總有相通點,情景和諧融洽,它們彼此照應。而景和情還可以是相互對立的,景與情通過強烈的對比烘托來更好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讓人讀之出乎意料,品之又意味深長。如茅盾的《風景談》,寫沙漠風光的單調無味,反襯出人類創造“風景”的富有魅力;寫原始洞景物的貧乏荒寂,卻提及青年讀書的情景,石洞之景反襯出人的精神生活的豐富高尚。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開頭與結尾的景與情也是對立的。“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裏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首末段的景物描寫寧靜至極,而這樣的靜景反襯出的卻是朱自清先生內心的不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