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清明詩話
特別策劃
作者:曾祥伍
“寒食”和“清明”是我國的兩個傳統節日。清明是在陽曆4月5日前後,寒食在清明的前一天或兩天。古代詩歌中的寒食節,往往把清明包含在內。古人過寒食節要吃冷餐,不許生火做飯,稱為“禁煙”。
這習俗傳說源於介之推之死。介之推是春秋時期晉國人,跟隨晉文公重耳流亡國外19年,曾割下腿上的肉救過晉文公。晉文公歸國執政後大封功臣時忘了他,介之推不願言功,就與母親隱居到綿山。晉文公為逼他出來,便放火燒山,不料他竟抱在樹上被活活燒死。為了紀念介之推,晉文公下令全國在這一天嚴禁煙火,以後相沿成為定例,這樣就有了寒食節,“禁煙”也便成為詠寒食清明詩的一個重要話題。唐代詩人孟雲卿《寒食》詩寫道:“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子推,即介之推。詩的前兩句借江南二月的秀麗景色表現詩人在他鄉過寒食節的傷感,以樂景寫哀情。後兩句意思是說貧居者常常不舉煙火,並不完全是為了紀念介之推,而是因為貧困,生不起火。在這裏,我們觸摸到了詩人那顆以民間疾苦為懷的悲憫之心。中唐詩人韓翃的《寒食》絕句,則把目光投向京城長安,投向大唐帝國的宮廷:“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這是一首很巧妙的諷刺詩,作者借漢喻唐,用意很明顯。按照禁煙慣例,寒食節的夜晚不許點燈,隻有皇宮可以用蠟燭照明。然而當夜幕落下之後,長安城中漆黑一片,而皇宮傳燭五侯,隻光照幾戶權貴之家。兩相對照來看,詩人的褒與貶,雖然委婉含蓄,卻並不難索解。
在曆代歌詠寒食清明的詩作中,掃墓又是一個常見的話題,以南宋詩人戴複古的《清明傷感》為例:“客中今日最傷心,憶著家山鬆樹林。白石岡頭聞杜宇,對他人墓亦沾巾。”“家山鬆樹林”,指故鄉的祖墳;杜宇,就是杜鵑鳥。傳說蜀國君王杜宇,死後化作杜鵑,啼聲悲苦,似說“不如歸去”,最能觸動遊子對家鄉的思念。再如高翥的《清明日對酒》:“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可見,掃墓這一習俗在宋代也很盛行。
寒食清明時節,桃紅柳綠,草長鶯飛,郊外春遊是清明的另一習俗。春遊古稱“踏青”,始於唐,盛於宋。杜甫有“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的詩句。宋詞人歐陽修在《阮郎歸 踏青》一詞中寫道:“南園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還有南宋詩人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這兩首詩詞從不同角度描繪了春遊踏青時的盛況,寓情於景,敘寫了遊人愉悅的心情。
(選自《思維與智慧》201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