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合歡樹》以小見大手法的運用(1 / 1)

《合歡樹》以小見大手法的運用

知識左右手

作者:王秋平 李書芳

《合歡樹》這篇文章是史鐵生用樸實無華的語言譜寫的一曲感人至深的追憶母愛的樂曲。文章字裏行間滲透著對母親去世的悲傷之情,流露出對母親的真切懷念之心。在文中,作者力圖表現母愛這一宏大而深刻的主題,但是卻選取了一些最平常的生活場景,這種寫法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以小見大”。文中作者通過一些細節來體現母子之間的真情。比如,母親開始有了白發;母親晝夜守著“我”;殘廢之後“我”的種種表現讓母親非瘋了不可等。文中作者還通過一些小事來表現母親對“我”的無私的關愛,比如,母親給“我”治病;母親為“我”借書;母親推“我”看電影等。文中還用大量的篇幅寫了“合歡樹”,寫合歡樹的樹影兒,寫合歡樹年年都開花,寫合歡樹長到房高了等,從這些細節中我們看見了母愛的無私,從小事中我們看見了母愛的堅忍,從微觀中我們看見了母愛的永恒。

“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雖然在我們平時的閱讀中時常見到,但是其中一些細節還需要大家認真體會,用心把握:

首先,我們應該理解以小見大的“小”的含義。以小見大的“小”內涵比較廣泛,我們大體可以從三個角度進行把握。

1.可以是具體而平凡的人、事、物、景(如《合歡樹》這篇文章中的“合歡樹”和“我”的母親)

2.可以是一處細節(如《吻火》中吻火的動作細節),或某個局部(如《都江堰》一文作者善於從有限的景物和事件中挖掘出深廣的曆史積澱、文化內涵,即通過對景物和事件的速寫式描繪,表達作者對社會、曆史、文化、人生乃至宇宙的獨特思考)。

3.可以是某一獨特的表現角度(如《故都的秋》《動人的北平》采用的平民化視角)。

所謂“大”就是通過這些小的題材、細節和獨特的角度表現偉大的情感、深刻的思想或重大的意義。

其次,為了能夠“以小見大”,作者在文章中還需要借助其他一些表現手法。比如在《合歡樹》這篇文章中,作者采用了象征、對比、虛實結合、想象等手法來表現母親對自己的愛以及自己對母親的深情。具體來說,在文中,作者用合歡樹象征作者的個人命運,象征母愛,象征母子深情等;對比手法主要用在兒子與母親的對比,母親幾年來變化的對比,兒子不同時期對母親感情的對比等;虛實結合具體表現在第一部分實寫母愛,第二部分虛寫母愛等。這些藝術手法的使用充分利用了漢語語言富於暗示性的特點,旨在引領讀者插上想象的翅膀,由表及裏、由實入虛地挖掘出文章博大的情懷和深刻的思想。

鬱達夫說過:“一粒沙裏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篇》裏說:“一葉且或迎意,蟲聲有足引心。”一片樹葉有時能觸動人的心弦,一聲蟲鳴有時足以讓人吃驚。《合歡樹》用小事寫母愛,語言淡雅、樸素,娓娓道來深切母愛,就仿佛和讀者在聊天時不經意談起母親,說起合歡樹一般,內心的深情沒有像蓄勢待發的洪水噴湧而出,仍是如涓涓細流,閑話家常,一一道來,懷念、悲痛之情潛藏於字裏行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