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塑造人物
名師講壇
作者:王雪蓮
寫人記事類文章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人物形象的刻畫與塑造。一般來說,塑造的人物要想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最起碼應該做到真實。失去真實感的人物形象是沒有生命力的。真實來源於生活,所以文中塑造出來的人物應該具有濃鬱的生活氣息,應該是接地氣的人物。再者,人物要盡可能生動。人物要想生動,就離不開描寫。這裏主要談兩種常見的方法:一為細節描寫,一為正麵描寫與側麵描寫相結合。
一、細節描寫:逼真的細節描寫,造就筆下鮮活的人物
1.細節之語言描寫。言為心聲,語言能夠反映人物的內心。所以,借助語言可以較好地塑造人物,給讀者如聞其聲的感覺。但是,語言的選擇要注意典型性和個性化。否則,要麼“繁雜囉唆”,要麼“千人一聲”。請看下麵一個片段:
鬱教授不喝酒,在我的印象裏,他除了教學,看書,著作,也沒有其他什麼愛好,唯一的就是抽煙。他總是煙不離手。作為學生我也曾多次提醒他抽煙有害健康,希望他少抽煙。他總是樂嗬嗬地一笑,“不礙事。不抽煙,怎麼思考呢?嗬嗬,要我不抽煙,難!”完了還會詼諧地說,“我們家的老鼠都是聞著煙味長大的,我要是不抽了,它們怎麼辦?”
個性化就是指人物的語言除了符合他的年齡、身份等常規要求,還要盡可能地體現人物的性格特點。片段中的鬱教授在別人勸其戒煙時說的話就體現了他的個性:幽默、達觀甚至有點孩子氣。試想,如果被勸戒煙的是另外一個人,即使是相同的年齡與身份,但由於性格的不同也會有完全不同的語言。這就是個性化,他的語言是屬於“他”的,是他性格的突出反映。所以,魯迅曾指出:“人物語言的描寫,能使讀者由說話看出人來。”而個性化的語言需要平時細心地觀察,準確區別開“這一個”與他人的不同。總之,要想寫出一個活生生的人,就要寫出其個性化的語言。
一般情況下,寫人物的語言是在人物出場之後,先繪其貌,再摩其聲,符合對認識人的一般規律。但有時也可先通過人物的聲音,來向讀者傳達出其內在之神韻。這就是所謂的“先聲奪人”,未寫其形,先寫其聲,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紅樓夢》中王熙鳳的出場。
2.細節之動作描寫。要讓人物“活”著,就要寫好人物的動作。因此,作者要選取人物具體的、有特征的動作,選取最能體現人物神韻的係列動詞,突出人物的性格特點。請看下麵一個片段:
老人輕捏起一塊木料,平放在掌上,順著紋理仔仔細細地瞧,用指腹摩挲著紋路,然後刨木。……上墨線時,老人的手一下一下有規律地擺動,一道黑色漸漸成型,不用尺量,那定是精準的。可謂“超乎技而近乎道”。滿地盛開的刨花與原木清香中,老人指點著自己的江山。如梨園戲骨,一個轉身便做到了極致。
這裏作者運用了“輕捏”“平放”“仔仔細細地瞧”“摩挲”“有規律地擺動”“指點”等動詞,生動地描寫了箍桶老人刨木的一個場景,體現了老人從容的風度、高超的技藝以及對箍桶工藝的熱愛和藝術化追求。
在寫好人物動作時,我們應做到以下兩點:一是寫出連貫的動作。也就是將人物的一個大動作分解成幾個小動作,抓住最具個性的動作,一一進行敘述。二是準確選擇詞語,力求把人物的動作寫得具體,鮮明,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