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堿化工產業鏈(2 / 2)

隻是淮北不產甘蔗,提純飴糖還得放到建康才行,不過熟石灰另一個關鍵用途便是與硫酸銅溶液按一定比例調配,製造農藥。

硫酸銅的製取較為麻煩,天然的硫酸銅叫膽釩,大約產於雲南和山西,楊彥要想打過去,還不知道猴年馬月,但沒關係,可以把銅培燒成氧化銅,再以硫酸製取。

那麼銅和硫酸從哪裏來呢?

銅產自於安徽銅陵,即當時宣城一帶,硫酸可以從黃鐵礦中製取,黃鐵礦產自於安徽馬鞍山,即當時的姑孰,這兩處未來還是有條件攻占的。

畢竟要想農業增產,除了先進的耕作方法,化肥和農藥也是必不可少。

純堿則主要應用於平板玻璃與玻璃器皿的製造,以及麵食的膨鬆劑,動物皮毛洗滌與鞣革中的堿劑。

其實在東海郡境,今連雲港附過,就有儲量龐大的石英礦,楊彥也知道玻璃的好,但他手頭實在是沒人了,隻能留待以後再說。

相對而言,燒堿在那個時代,一些化工和紡織上的應用暫時還沒有條件,能應用的方向,隻是肥皂與造紙,以燒堿造紙,可以有效的分離紙漿中的非纖維素成份,使得紙麵更加堅韌和細膩,再以熟石灰漂白,楊彥有信心未來的楊郎紙,足以風靡建康!

古人並不傻,如石灰產業鏈這類側重於操作的項目,不需知道原理,隻要告訴他步驟,12345清清楚楚,一樣可以做出,說到底,還是人手不足啊!

楊彥暗暗歎了口氣,如果他能掌握東海國全境,就足以打造出一條近代化的堿工業化工鏈條!

……

如今楊彥手頭再也沒有多餘的人手了,每一個人都有事做,全軍上下就如一根繃緊的發條,有條不紊的工作著,通過量變漸漸積蓄著質變的能量。

又是三天過去,郯城降下了入冬以來的第一場雪,天地間北風呼嘯,一片蒼茫。

現代人看下雪,那是美景,而古代,一場大雪足以凍死諸多的貧民,不過隨著蜂窩煤的推廣,每一戶每一家都是溫暖如春,安渡凜冬。

並不僅僅是楊彥這裏的兩萬多人,煤爐和蜂窩煤也傳入了郯城諸大戶的塢堡當中,煤爐沒有技術含量,熟練的工匠看一眼就能做出來,但蜂窩煤不同,如果不加黃泥,煤會很快燒光,加多了,火頭又不旺,配方嚴格保密,因此郯城鄉豪雖然仿製了蜂窩煤,卻效果不佳,要麼不夠溫暖,要麼一會兒就燒沒了,夜裏還得換煤,打擾主家睡眠。

無奈之下,隻能向相府購買。

楊彥給的價格還算公道,一隻蜂窩煤兩升麥子,或者三升豆子,小戶每天需要使用幾百隻,大戶得好幾千,光賣蜂窩煤,每天的進項就有數十石糧食,積少成多,這是相當恐怖的。

不過這個價格真不貴,楊彥曾賣過木炭,一斤五錢,折合一升穀子,而一隻煤的重量就超過一斤,燃燒效率也不差於同等重量的木炭。

當時麥子比稻穀便宜,因此兩升麥子一隻煤。

食鹽也是按市價出售,鹽價一般為米價的七到八倍,即每石萬錢左右,在郯城這個地方,楊彥不收錢,全部以糧食和布帛折算,當然,給金銀他更歡迎,油則是與建康一個價,實際上即使不種地,光靠煤鹽油的收入,已經足以養活全軍兩萬多人了。

這一天上午,楊彥趁著閑遐,帶著荀華和蕭巧娘去看看崔訪等士人給小孩子們的教學效果究竟怎樣,學會了那些文章,又會寫了哪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