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感性批評轉向理性思考
傳媒史話
作者:胡丹 王豔萍
於右任不僅是著名的報刊活動家,也是我國現代媒介批評實踐的先鋒人物。針對民國初年我國報業發展的不足以及報界的各種現實問題,於右任發表了許多批評言說,從中可發現,於右任的媒介批評思想,不僅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感性,也有“不作過激之談,亦不作過偏之論”的理性;從感性到理性的批評思想轉變,不僅反映了於右任在不同曆史時期思想的轉變,同時也折射出我國現代媒介批評初興時期話語實踐的時代特征。
於右任的媒介批評實踐
於右任的媒介批評,主要是針對報紙造謠、報業同行傾軋、嚴苛的新聞政策展開批評。
1.批評新聞報道不真實
武昌起義爆發後,國內一些報紙在對戰爭情況未進行充分了解的情況下,刊登出一些不實的戰事新聞,並有報紙站在民眾對立麵,捏造謠言;1911年10月31日,於右任在《民立報》發表《謠言種種》一文,批評這些不實報道,並痛罵謠言的製造者“民賊愚民,真是可恨!”①
於右任在文章中還揭露出巴黎和會上外國有侵略中國的陰謀,英國報紙為此譏笑《民立報》為了擴大銷量而捏造和誇大事實。於右任又刊出《傷心語》,詳細解釋消息來源和強調新聞的真實,並對英國報紙進行反擊,批評英國報紙的誣蔑。
2.批評新聞政策嚴苛
於右任批評的矛頭集中指向新聞政策,其在《民呼日報》、《民立報》中發表《向官報乞哀書》、《想拿訪員者看》、《寧為玉碎 不為瓦全》、《嗚呼議員》、《議員對於道德上之責任》、《對議員賠禮》、《斷送今年》等十餘篇文章,批評地方官吏、清政府資政院議員對報人、報紙進行嚴苛管製。例如,《報以千金》一文批評浙江官吏懸賞千金捉拿《民呼日報》的訪員,是“老羞成怒,甘犯不韙,出野蠻之手段,專於訪事惟難”;②1911年,湖廣總督下令查封《大江報》,並逮捕主筆。於右任十分悲憤,他立即發表《江聲嗚咽》、《報館與官吏》等文章表達惋惜,認為遭封禁的原因是觸動了官場忌諱,將《大江報》譽為“真英雄”。這些批評文章語氣十分感性,比如,痛罵迫害報人的議員是“狗”、迫害報紙的官紳是“叩頭蟲”。
3.批評報業同行互相傾軋
辛亥革命爆發後,同盟會內部發生分化,代表各派利益的報紙也逐漸相互敵對,於右任主持下的《神州日報》被稱作“保袁黨”報。麵對報業同行的互相傾軋,於右任十分痛心,指責這是“兄弟鬩牆”的行為,他批評政黨報紙這種行為是自損黨德,並認為報紙玩弄政治,實在是國家的不幸,他提出:報紙立言,應當以利國利民為準則,以策進社會為目的,新聞記者在這之間,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③
從感性批評到理性思考的轉變
於右任在辦報實踐中,不畏強權、心懷天下、嫉惡如仇,願意為爭取新聞自由而犧牲自己;對待官場惡勢力的迫害與媒介不良現象,敢於正麵進行批評與揭露,多行“三千毛瑟之言”,④因此,他的言說中有許多感性批評,例如,斥責捏造謠言的報紙是“民賊”;敢於將箝製新聞自由的資政院議員喻作“畜生、狗類”;將迫害報人的地方官吏罵作“叩頭蟲”;寧可坦然接受封禁追捕命運,“寧使讓官場恨我,不欲使國民棄我”,⑤也要堅持報道原則;於右任屢屢在文章中標榜“寧為牢中之囚犯,不作誣善隱惡之記者”的高誌,強調“寧為玉碎 不為瓦全”的決心;⑥麵對報紙屢遭封禁,他泰然處之,樂觀地聲稱要繼續鬥爭:“今年種種事一筆勾了,問者諸君,明年再見。”⑦
這些感性批評多出現於晚清時期,在這個時期,一方麵,於右任受自身的鬥爭與叛逆意識影響,他在青年時代,就欲作“駭世”之舉,寫信給陝西巡撫,求他趁機手刃正在陝西避難的慈禧太後;另一方麵,於右任追隨孫中山之後,革命意識愈見成熟,為宣傳民族革命,激發民眾革命,於右任大膽敢言,為民請命,揭露地方官吏的罪惡毫不留情。
在革命初成之後,於右任批評思想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從“飛蛾撲火”般的熱情,轉向了“不作過激之談,亦不作過偏之論”、“不欲掛一怒氣衝天之招牌”的理性。《民立報》出版之後,革命形勢發生了變化,各種派係的報紙互相攻訐。於右任在此時發表了一些支持袁世凱、不滿報界對袁世凱群起而攻之的文章,因此被許多政黨報刊批評為“保袁黨”。麵對這種狀況,於右任撰文《於右任答某君書》以闡明其誌,在該文中,他再次表達了對《民立報》的期望:“我之期望《民立》,欲《民立》為東方《泰晤士》也。所不同者,彼保守的,而我進步的耳。故第一入手方法,務在養成立言信用,不作過激之談,亦不作過偏之論。”⑧在這樣的期望下,於右任批評同行之間互相傾軋,以罵服人,是自損黨德,並認為報紙“漫然作怒氣衝天”之文章,並非利國利民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