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右任批評思想開始呈現出職業理性的光輝,他倡導“有聞必錄”,多用新聞報道,不再輕易作過激之言論。究其原因,一方麵,是因為當時《警鍾日報》、《國民日日報》等進步刊物接連被封禁,讓於右任不得不接受教訓;另一方麵,是於右任“顧全大局”意識下的愛國表現。從於右任與友人張薄泉的對白⑨可以看出,民國成立之後,出於對革命形勢的理性判斷,於右任認為“自由主義”在中國難以馬上實現,共和國的根基十分不穩,隻有先實現資產階級共和國的真正獨立,才有逐漸追求新聞自由的可能,於右任不滿報界對袁世凱、唐紹儀群起攻擊的原因,也正在於此。他認為在國家風雨飄搖之際,報紙的正確做法,應從建設的角度來立言,而不是一味批評謾罵。
從根本上說,於右任批評思想的轉變,與他對國家、對民族的強烈責任意識有著莫大的關係。於右任在晚清時期,堅持“吊民伐罪”的輿論觀,堅持“蓋本報代表輿論者也,輿論所是者則是之,輿論所非者則非之”的思想,⑩堅持“吾認公理,不認議員!”的正義。⑾到民國初建之時,為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大局,他又能“不作怒氣衝天之文章”,進行理性思考。可見,於右任是一個真正的愛國者,他青少年時代師從毛班香等名儒,極愛閱讀文天祥、黃宗羲等人的文章,民間的疾苦讓他感同身受,愛國情懷溢滿胸膛。後於右任赴日本考察並學習辦報經驗,歸國後積極參與辦報實踐,這些經曆促使其批評思想轉變並走向成熟,不僅能逐漸認識到報紙對社會的進步作用,同時切實為此展開媒介批評實踐,從而成為清末民初時期現代媒介批評實踐的先鋒人物。
清末民初是我國現代媒介批評的初興時期,從感性走向理性,不僅反映了於右任在不同曆史時期思想的轉變,同時也折射出這個時期媒介批評實踐的時代特征——“五四”之前,批評者個性色彩的印象式點評,頻頻出現於媒介批評文本,批評缺乏調查研究和學理分析,批評者更注重從自身的現實情懷、革命需要出發去批評媒介;直至“五四”時期,批評者的職業批評意識興起,學理性的批評才逐漸出現,並在促進媒介及社會進步方麵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為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成果,項目批準號:12YJC860016】
注釋:
①於右任:《謠言種種》[N],《民立報》,1911年10月31日
②於右任:《報以千金》[N],《民呼日報》,1909年6月10日
③⑧⑨於右任:《於右任答某君書》[N],《民立報》,1912年9月13日~19日
④於右任:《〈民籲日報〉宣言書》[N],《民籲日報》,1909年10月3日
⑤於右任:《想拿訪員者看》[N],《民呼日報》,1909年7月5日
⑥於右任:《寧為玉碎 不為瓦全》[N],《民呼日報》,1909年7月28日
⑦於右任:《斷送今年》[N],《民立報》,1911年1月26日
⑩於右任:《敬謝浙江官場 忠告浙江官場》[N],《民呼日報》,1909年6月9日
⑾於右任:《嗚呼議員(三)》[N],《民立報》,1911年1月11日
(作者單位: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