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穆青的“文化民生”理念(2 / 2)

1992年4月20日,《經濟參考報》創辦《民族經濟天地》專版,穆青為其題字,大力支持。專版是在國務院提出一係列發展民族經濟政策措施的背景下創辦的,也是對黨中央強調必須加快發展民族地區經濟的及時回應,即通過宣傳報道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與繁榮。

穆青還在民族報道方麵加強指導,提出了一些切合實際的工作方法。

穆青指出:“民族報道確實是一個大寶庫,老實講,還是尚未開墾的處女地……我始終認為,在民族地區,有很多的寶沒有挖出來,有很多的畫沒有畫出來,有很多先進人物沒有被推到曆史舞台上來。不管哪一個民族地區,潛力都很大,都埋藏著人和物的巨大‘原子能量’,但是還沒有‘引爆’出來。”③他要求民族地區的記者要真正花點力氣,深入調查研究,把民族地區的巨大“能源”開發出來。

穆青在新華社召開的一次民族報道座談會上鮮明地指出:“民族地區分社報道的重點應該擺在民族報道上。”④他認為,民族地區應從實際出發,抓住本地區的特點進行報道,不要一般化。他認為民族地區最大的特點就是民族問題,報道應在這個問題上做文章。

穆青指出,我國少數民族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1978年以來,發展經濟,提高文化,民族地區更是日新月異。我們應用生動的事實寫出這些巨大變化,說明先進的文化和政治思想對於促進少數民族進步有著不可忽視的曆史作用;說明隻有在社會主義的民族大家庭裏,各個民族才有自己的光明前途。這樣的報道有很強的說服力,對發揚各族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團結,樹立“誰也離不開誰”的思想都大有好處。

穆青認為,每個少數民族都有很多優秀人物,而每個民族也都有自己代表性的先進人物。因此他指出,民族報道應該有計劃地宣傳一批少數民族中的先進人物。他認為,通過宣傳少數民族先進典型,一方麵可以為少數民族群眾樹立榜樣,推動和引導他們為民族地區的發展、為國家的發展作貢獻;另一方麵則可增加漢族對兄弟民族的了解,消除民族間的隔閡、增強團結。

穆青非常重視民族地區記者的培養。在他的倡議下,新華社每年都有一批內地記者到各民族地區分社交流工作。這既鍛煉了內地記者,也發揮了他們傳幫帶的作用,促進了民族地區記者各方麵素質的提高。穆青還十分注重對民族地區記者進行培訓,有計劃地讓他們脫產學習。

穆青指出,掌握少數民族語文,做好深入的調查研究工作,是搞好民族地區報道的關鍵,最好最快的辦法就是“蹲點”,深入到群眾中去,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打成一片。在他的關懷和激勵下,民族地區的大批記者迅速成長起來,充實了民族報道隊伍,民族報道得到了較快的發展,把“文化民生”理念落在實處。

筆者認為,樹立“文化民生”理念,是少數民族文化建設的基礎,一定要“內化於心,外化於形”。少數民族新聞工作者要理解“文化民生”的內涵,弘揚“文化民生”精神,把少數民族新聞傳播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當代東北地區少數民族新聞傳播史研究(1949~2010)”(項目編號:11BXW003)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②③④穆青:《新聞散論》,新華出版社,1996年版,第198頁、第219頁、第223頁、第201頁

(作者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少數民族新聞傳播史研究委員會名譽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