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介入電影營銷的現實途徑
經營方略
作者:沈嘉達 張才剛
海報、預告片、電視廣告,一直以來被視為傳統電影營銷的“三駕馬車”。隨著社交網絡的興起,越來越多的電影人將目光投向人人網、QQ空間、新浪微博等社交媒體,並試水即時交流意味更濃的“彈幕電影”,借助其超高的人氣與超強的影響力掀起了一陣又一陣營銷熱潮。2014年暑期檔的國產電影,包括《分手大師》、《小時代3》等,之所以能夠成為票房贏家,與其借力社交媒體的營銷活動不無關係。實踐表明,從電影拍攝階段熱點話題的炒作,到官方平台上權威信息的發布,再到社交平台上觀影感受的實時分享,社交媒體正以其獨有的傳播優勢介入電影營銷的全過程。
製造熱點話題,利用社交圈激發期待心理
特定網絡群體中社交關係的維持與發展,有賴於參與者興趣愛好、職業身份或者生活經曆的某種相似性,而共同的話題則是這種相似性的直觀體現。每個相對穩定的“朋友圈”都會“製造”出一些共同關注的話題,並在討論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個體的態度心理與行為方式。這一傳播特性產生的顯著效果,使得社交媒體成為電影營銷過程中製造話題的便捷手段。
2014年暑期,在好萊塢大片《變形金剛4》衝擊下,國產電影《分手大師》依然取得了超過4.5億元的票房成績。其成功的秘訣,就在於網絡社交平台上熱鬧非凡的話題營銷:2013年11月,楊冪在微博上發布與鄧超的“婚紗照”,電影借力明星人物的感情狀況迅速進入公眾視野;2014年2月,在霧霾籠罩的日子,電影營銷團隊再次推出話題“召喚分手大師驅散霧霾”,引發廣泛討論。本來就擁有眾多粉絲的楊冪與鄧超,憑借其在社交網絡中的人氣,吸引了眾多網民參與互動,《分手大師》也由此獲得了相當的知名度。
2011年發行的國產中小成本電影《失戀33天》,同樣借助網絡社交媒體創造了票房神話。最初,製片方在製定電影營銷策略時,對潛在觀眾進行了調查分析,發現以80後、90後年輕人為主的群體多是網絡社交媒體的忠實用戶。於是,微博就成了營銷策略製定與實施的主要媒介:通過“微博物語”視頻展示、曬出“失戀紀念品”等方式,以“失戀”這一主題吸引網民,充分調動起網民參與的積極性,與影片相關的信息也得以大範圍快速傳播。電影正式上映後,關於“失戀”話題的討論已經達到了高潮,去電影院親身感受“失戀的滋味”成了一種時尚。
在《失戀33天》之前,《杜拉拉升職記》、《親密敵人》、《讓子彈飛》等電影也曾試水社交媒體營銷,甚至將演員的個人隱私在社交平台上“透露”給自己的朋友圈與粉絲團,以製造轟動效應,在上映前贏得足夠的關注度。在這一過程中,微博等社交媒體傳播速度快、傳播範圍廣以及類似於現實人際交流的親密感,成為話題製造與傳播的最佳平台,賺取了足夠多的噱頭,也激發了觀眾對電影作品內容的期待心理。待到影片上映時,好奇心驅使著人們走進了電影院。
整合網絡平台,利用關係鏈實現二次傳播
大眾媒體所傳遞的信息被受眾接受以後,其傳播過程並沒有結束,往往還會通過其他形式進行再次轉述、轉播、轉載,形成二次傳播。QQ空間、微博、微信等建立在穩固關係鏈之上的社交媒體,使二次傳播的幾率與頻率大大增加。新浪微博曾給出這樣的公式:“二次傳播率=微博粉絲數×轉發次數×30”,就是說,擁有1000個粉絲的微博,發布了1條微博內容,而所發布的這條微博有100個粉絲去轉發互動,那麼這條微博的二次傳播率將達300萬。①電影營銷中,如果能夠成功整合社交媒體與其他網絡平台,其信息的傳播效果將是驚人的。
官方微博往往是二次傳播的信息源頭。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早在籌拍之時就建立了官方微博,實時發布電影籌拍、開機、上線等有關內容,為二次傳播提供了原始信息。據統計,共有24個微博名人的賬號參與轉發該電影的相關話題,粉絲總數接近3.7億,占微博總用戶量的80%。投資方介紹,該片用在宣傳發行上的總費用不到1000萬元,其效果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社交媒體的“免費”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