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麼說,大運河的功都遠遠大於過。唐詩人皮日休甚至把隋煬帝修運河,與大禹治水相提並論,“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裏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清朝的一位史學家也說,吳國和隋朝的開挖運河,雖然是“輕用民力”,但是後人的享用無窮無盡,他引用了春秋戰國時的西門豹的話:
“今天你們恨我怨我,百年以後你們想念我都來不及!”
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起涿郡,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南至餘杭,也就是今天的杭州,在江蘇境內長約690公裏,不僅從南到北貫通了江蘇全省,而且四通八達,成了江蘇與全國各地聯係的大動脈。江蘇境內的大運河在京杭運河總長度中占有絕對比例。中國現存大運河全長約1794公裏,在江蘇境內約占總長的五分之二。大運河全程分為七段,其中有三段在江蘇境內,它們是淮安以北的中運河段,淮安至揚州的裏運河段,鎮江以南的江南運河段,大運河依次流經江蘇的徐州,宿遷,淮安,揚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8市,江蘇共有13個省轄市,大運河所經流域大約占了全省的三分之二。
江蘇境內的運河沿線也是曆史文化遺存的主要地域。江蘇現有國家曆史文化名城7個,運河沿線就占了5個,分別是徐州市,淮安市,揚州市,鎮江市,蘇州市,低一級別的省級曆史文化名城有6個,運河沿線也占了3個,分別是高郵市,常州市,無錫市。此外,江蘇現有全國曆史文化名鎮10個,運河沿線就占了5個,省級曆史文化名鎮13個,運河沿線就占了11個,省級曆史文化保護區2處,運河沿線占了1處。江蘇現有各類地麵文化遺存近萬處,截至2006年統計,被各級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有2890處左右。這些重要文化遺存有相當一部分位於運河沿線。由於江蘇水係發達,許多河流都與大運河發生聯係,與大運河有關的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江蘇的曆史文化資源中占有絕對比重。
大運河顛覆了江蘇作為一個邊遠省份的落後地區形象,它所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此地老百姓為了自己對國家財政上繳的利稅,不免有些怨言,所謂“東南四十三州地,取盡脂膏是此河”。這是典型的目光短淺,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大運河的開鑿在當時確實產生了一些負麵作用,勞民傷財,引發了很大的民生問題,但是它對江蘇的經濟建設,對江蘇的繁華富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人說,在中國的大曆史上,萬裏長城是“人”字的一撇,而大運河則是“人”字的一捺,有了這一撇一捺,中國人就站住了。
時至今日,大運河對於江蘇的經濟發,仍然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曆史上繁忙的江南漕運已有所不同,現在再也不是用船把糧食和財富源源不斷地運往北方,而是把大量的煤炭和建築材料送到南方。如果沒有運河運輸煤炭,華東地區的能源就會出現問題,而建築材料則滿足了快速發展的許多南方城市建設新城區的需要。運河的總運輸量相當於兩條京滬鐵路加一條京滬高速公路的總運輸量,運輸成本比鐵路和公路運輸都要便宜,這一點如果不加以說明,一般人恐怕做夢都不會想到,因為現在出門,走水路的機會已經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