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邗溝上說揚州(上)(2 / 3)

揚州和蘇州最大的不同,它處於南北兩大軍事集團的結合部。淮河是中國的南北分界線,位於江淮之間的揚州古城,曾經屢次遭受屠城之禍。譬如南北朝時期,也就是公元45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率步騎十萬渡過淮河,直逼瓜步,“壞民屋宇及伐蒹葦”,準備造筏渡江,攻打劉宋的首都建康。到第二年正月開始退兵北撤,一路大肆殺戮,古城揚州首當其衝受害尤烈,這是有文字記載以來,揚州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創傷。

過了九年,尚未從創傷中恢複過來,孝武帝的同父異母弟弟劉誕坐鎮揚州,哥倆又同室操戈大打出手,結果劉誕被殺,他在南京的親友千餘人被殺,母親和妻子自殺,孝武帝還覺得不夠解恨,遷怒於揚州的老百姓,竟然下令屠城。於是揚州居民無論大小,一律斬殺。經過這兩次浩劫,揚州古城滿目荒蕪,當時一位叫鮑照的詩人舊地重遊,無限感慨,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蕪城賦》,從此以後,“蕪城”便成了揚州的特指。

還是在南北朝,很快又遭遇到了侯景之亂,城池被叛軍攻陷,揚州城內的男女老幼全被半埋在土中,然後慘遭集體射殺,揚州因此成了一座空城。接下來,到了北宋建炎三年,也就是1129年,宋高宗由揚州經瓜州倉皇南渡,金兵進入揚州,城中煙焰燭天,死者無數,事隔了四五十年,薑夔在著名的《揚州慢》中,還發出了“廢池喬木,猶厭言兵”的感歎,由此也可見這場傷害之深。再往後,1645年清兵南下,令人發指的“揚州十日屠”,這個更是眾所周知無人不曉。再往後,鹹豐年間,太平軍三下揚州,與清軍反複交戰,兵燹之餘,樓台園館,成黃土者十之八九。

揚州城的頑強,在於每一次兵荒馬亂之後,都能很快地從浩劫中恢複過來。作為一座曆史文化名城,像揚州這樣曆經挫折,依然還能頑強地幸存下來並不多見。與充滿了風花雪月的蘇州相比,揚州古城不止一次夷為廢墟,不止一次變成蕪城,男人被砍頭,女子充軍賞,很顯然,兩千多年來,揚州人民所經曆的,是一條沾著血腥艱苦卓絕的道路。兩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雖然同樣是繁華和閑適,同樣帶著文人氣,但在精神上有著很大的不同,揚州人的繁華閑適和文人氣,更多的是帶著一種滄桑感。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曆代的文人墨客提起揚州,歌詠之,憑吊之,懷念之,眷戀而不忍去,去而不能忘者,絕不是什麼偶然的事情。

吳王夫差開挖了邗溝,目的是想稱霸中原,結果出師未捷,被更有心計的越王勾踐抄了後路,活生生把國家給亡了。一千多年以後,隋煬帝又在古邗溝的基礎上,花了六年時間,挖掘了著名的京杭大運河,結果呢,也把一個好端端的大一統江山隋朝給折騰完了。大運河這樣的豐功偉績,不是在秦皇漢武這樣的英雄人物手下完成,多少有些讓人感到意外和遺憾。人們總是習慣以成敗論英雄,如果夫差北伐成功,如果隋煬帝平定了叛亂,結局也許會完全不一樣。當然,曆史從來就不相信如果,曆史也從來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事實隻是,因為吳王夫差和隋煬帝,因為這兩個既富傳奇又是悲劇性的人物,江蘇的命運就此徹底改變。

隋煬帝三下揚州,“玉璽無緣歸日角”,老天爺不保佑,最終他隻能客死在這裏。曆史與這位倒黴蛋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因為忌諱揚州的原名廣陵,本名叫楊廣的隋煬帝特地改了一個地名,沒想到自己還是被埋葬在了此地的雷塘,隋煬帝陵結果還是在廣陵。“君王忍把平陳業,隻換雷塘數畝田”,平心而論,隋煬帝真不能算是個沒有用的皇帝,想當初,他領著51萬大軍南下江南,活捉了醉生夢死的陳後主,結束了自東晉以來270多年南北分裂的局麵,那是何等的業績輝煌。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也都是六下江南,同樣是勞民傷財,同樣是為了緩解南方的怨恨和懷疑,同樣是為了加強對富庶的江南地區的控製,同樣是為了榨取江南人民的財富,為什麼康熙乾隆的下江南,就變成了一種粉飾盛世的大好局麵,而隋煬帝的巡遊卻導致了亡國,這並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解釋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