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邗溝上說揚州(上)(1 / 3)

名家眼中的名城

作者:葉兆言

揚州在江蘇的地理概念上,屬於中部地區,仔細看一下地圖就可以明白,省城南京偏於西南,蘇州偏於東南,揚州基本上是在中心位置,但是在習慣上,大家更願意把它稱作蘇北的一個代表城市。我們今天的很多習慣思維,都是明清時期形成的,明朝永樂皇帝移都北京以後,在今天的江蘇境內設有七府,其中有五個府在江南,分別為應天府,鎮江府,常州府,蘇州府,鬆江府,隻有兩個府在江北,分別為揚州府和淮安府。很顯然,“府”這個行政概念,更多的還是看重人口和經濟。江北的地盤是江南的好幾倍,從麵積上看當時的揚州府,幾乎相當於江南五府,雖然大,政治地位並不怎麼顯赫。

早在元朝的時候,按照當時的規定,隻要人口達到三萬戶,就可以申請設縣。因為江南人口的日益稠密,清政府曾把江南的許多縣一分為二,結果便造成兩縣共用一個縣城的情況,譬如蘇州城裏,就曾經同時出現過三個縣衙門,分別是吳縣,長洲縣和元和縣。清初改置江南省,設江南布政使統領上下兩江,安徽為上江,江蘇和上海是下江。以後又設左右布政使,左布政使管轄安慶,徽州,寧國,池州,太平,廬州,鳳陽,淮安,揚州九府,以及徐州,滁州,和州,廣德四州。右布政使管轄江寧,蘇州,鬆江,常州,鎮江五府。左右布政使的分治,為江南省的瓜分作了準備,當時的右布政使駐紮在蘇州,等到正式分省的時候,把位於江北的兩府一州劃歸江蘇,從此揚州府淮安府,暫時還未升為府一級的徐州,開始成為江蘇大家庭中的一員。

曆史上的揚州和蘇州相比,絲毫也不遜色。揚州人和蘇州人在自我感覺良好上如出一轍,他們都很會過日子,都習慣於自得其樂,都積澱了非常豐富的文化。這是兩個有著悠久曆史,同時又是非常適合人居的古城,城市規模都不太大,民風溫柔,生活悠閑。如果說它們還有某些不相同的話,那就是蘇州處於和平的歲月居多,千百年來和揚州相比,處於戰亂的日子要少得多,受到的傷害也少得多。

地處江淮之間的揚州古城並不是什麼軍事要塞,然而這個城市的建設,從一開始就與軍事企圖緊密相連。在蘇州開始建城的28年以後,也就是公元前486年,野心勃勃的吳王夫差為了北上伐齊,開挖了一條邗溝。千萬別小看了這條古運河邗溝,在此之前,長江和淮河並不相通,那時候的軍隊要走水路,連接江淮的唯一途徑,便是由出長江繞海進入淮河,這得要繞很大的一個彎子。因為有了邗溝,行程大大地被節省了,同時,在半路上也有了一個城池邗城,根據專家的觀點,這個古邗城就是揚州的前身。

夫差為了北進中原爭霸,無意中發展了這一地區的經濟文化和航運交通。從此一直到漢代,當時的江蘇境內,江南最大的城市是蘇州,江北最大的城市是揚州,那時候的省城南京還算不上什麼。然後越滅吳,然後楚滅越,勝利的楚國給揚州起了一個名字叫“廣陵”,就像它給南京的賜名“金陵”一樣。廣陵的名字用了很久,直到九百年以後,隋煬帝楊廣成了這裏的最高統治者,為了避自己本名的諱,改“廣陵”為江都。現在的揚州轄區內也有個江都縣,此江都並不是曆史上的江都,曆史上的江都就是今天的揚州。

就像今天的江都不是昔日的江都一樣,今天的揚州也不是隋唐以前的揚州。中國的曆史地名常常變來變去,望文生義弄不好就會造成笑話,“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這個揚州指的是當時揚州刺史的治所建業,也就是今天的南京,跟今天的曆史文化名城揚州毫不搭界。隋唐之前的揚州,是“江南日揚州”和“東南日揚州”的大揚州,應該是一片很大的區域,仔細琢磨李白名句“煙花三月下揚州”,如果是寫實,那就是指今天的揚州城無疑,如果是吊書袋用古義,很可能還是去南京或江南,相當於乾隆皇帝下江南的那個大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