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中小曆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1 / 3)

——以蘭溪古城為例

名城保護案例與技術創新

作者:陳 星

摘要:我國現有國家級和省級曆史文化名城眾多,但大部分都是中小型曆史文化名城,能夠像雲南麗江、山西平遙那樣旅遊發達,遊人如織的畢竟少數,對一大批中小型曆史文化名城來講,如何做到既能有效保護,又能使城市可持續發展,這是當前值得探討的一大課題。論文以蘭溪古城為例,對中小型曆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進行了探索研究。

關鍵詞: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可持續發展;蘭溪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144(2010)03-47(7)

一、概述

蘭溪市是浙江中西部的工商業城市,也是對外開放的省內旅遊城市。2000年2月18日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曆史文化名城。蘭溪市位於浙江省中西部,錢塘江上遊,金華江、衢江、蘭江彙合處,素有“三江之彙,七省通衢”之譽。蘭溪自唐鹹亨五年(674年)置縣,至1985年縣改市建製。全市總麵積1313.56平方公裏,其中耕地麵積44.48萬畝。總人口66萬,轄有25個鎮、鄉。

蘭溪氣候溫潤,物產豐富,地理環境優越。蘭溪市區現存的文物古跡十分豐富,富有特色,據初步調查,城區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4處和重要文物保護點60餘處之多,傳統古街巷十數條,以蘭江古碼頭、古城牆、古街巷、古商棧、客棧、銀樓、錢莊當鋪、會館、商人住宅、古碑記等最為典型,加上古廟宇、祠堂、古騎街樓、名人故居、古書院、古堤壩等,確是一座不可多得的,具有古商埠建築文化特色的曆史文化古城,反映了蘭溪自唐宋以來封建經濟的繁榮、明清時期資本主義的萌芽和鴉片戰爭以後資本主義經濟曲折發展的軌跡,同時也反映了江南社會文化生活的方方麵麵。保護好蘭溪這一曆史文化古城,對於研究中國經濟發展史和城市建設史,具有相當的曆史價值。

蘭溪處於浙中“旅遊帶”的黃金地段,山清水秀,風光秀麗,人文薈萃,名勝眾多。載入《中國名勝大詞典》的有六洞山、白露山、蘭陰山。六洞山,洞中熔岩千姿百態,瑰麗奇特,遊人可乘舟覽勝800多米,為江南一絕,山巔有棲真古刹,藏有明永樂刻本《北藏經》6767卷。諸葛村、芝堰村、將軍岩、芥子園、通州橋、東峰亭、告天台等自然人文景觀也各具特色,具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價值。蘭溪是晉代黃初平、五代高僧貫休、明代文學家胡應麟、清代戲劇理論家李漁、當代世界攝影大師郎靜山、張學良將軍夫人趙一荻的故裏;戴叔倫、陸遊、楊萬裏、薩都剌、劉伯溫、王守仁、朱彝尊、鬱達夫、秋瑾等都曾在蘭溪留下過許多名詩佳篇。

二、文物古跡

蘭溪市明、清建築有上千座之多。重要的有:芝堰村民居、諸葛和長樂民居、上唐古建築群、姚村古民居、舊宅村覃恩堂、西薑祠堂、下孟塘大宗祠等。芝堰村民居,共有明清古建築六十餘座,規模宏大,結構別具特色,是我市年代最早的一處古建築群。長樂村民居,以“象賢廳”為中心軸線,在東80米、南110米、西150米、北110米的範圍內,分布著具有明清特色的古建築三十餘座。諸葛古建築群,布局巧妙,建築富麗,是諸葛後裔的聚居地。西薑祠堂、下孟塘大宗祠、上戴大宗祠等古建築,多為歇山頂式大殿,氣勢宏偉,用材碩大,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始建於明嘉靖年間,位於老城區的告天台,既是一座紀念北宋名臣趙抃的名人紀念建築,又是一處有南方明代建築特色的代表性實例。它布局得當,結構嚴謹與周圍的趙文懿祠等渾然一體,大殿內部的遞角梁結構,在建築學上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坐落在老城的西門城樓,始建於明代正德年間,近年重建。該城樓由台基、城門、樓閣三部分組成。城樓兩側保存古城牆500多米。這種古城牆目前省內已極少見,它不僅顯示了古代蘭溪城作為浙西重鎮,在政治、軍事上的重要地位,而且對研究曆代城垣設置,都具有重要意義。石埠鄉塔山村的通州橋,是省內保存較完整的一座水榭式石砌橋梁,結構精巧,雕飾華麗,自然環境幽美。另外,市區還存有大量古廟宇、祠宇、書院建築,如白露寺、蘭陰寺、橫山殿、赫靈廟、金文安公祠、東嶽廟、城隍廟、仁山書院等。

現存有各類牌坊40餘座(其中一座為木質,其餘均用青石構築)。數量之多,式樣之豐富,堪稱“牌坊之鄉”。古塔5座,包括女埠雙塔、香溪寶塔、雙牌厚倫方無頭塔、厚仁鄉塔下張方塔、白露寺、棲真寺僧墓塔。經過普查,共發現古窯址31處,古文化遺址8處,出土了大量的新石器時代生活用品與生產工具。

蘭溪的古建築,分布廣泛,內容豐富,地方物色鮮明,尤以明代建築之多稱雄省內。專家認為,一個市保存了那麼多的明代古建築,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它們形象地體現了我市古代能工巧匠的傑出智慧和創造力,為研究江南古建築的結構和發展曆史,為現代建築學的提高和創新,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和借鑒依據。

三、蘭溪古城

蘭溪自唐鹹亨五年(674年)建縣,已有1300餘年曆史,城東依大雲山,西臨蘭江。據史載:“孫吳置三河戍於金華西部,唐成亨五年即其地置蘭溪縣。”據今人考證,三河戍故地即在今蘭溪舊城。

蘭溪古城垣始建不詳,宋洪遵所著《東陽記》:“城周二裏三百二十三步,高一丈五尺,子城周一裏三百四十五步。”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即韓林兒龍鳳四年,朱元璋遣胡大海經略江南。十月,胡大海攻婺州不克,退回蘭溪築城自守,隆禮門城門即辟於此時。明永樂間,城圯於水達七百八十丈,其後重修。明正德七年(1512年)又因洪水重加補葺,西門蘭江沿壘石為陡岸,並新建南北三城樓,城樓頗為壯麗。至成化間再辟張家碼頭便門,此外還有朱家碼頭、柳家碼頭便門,以便交通。乾隆、同治、光緒間複有大水衝城牆,故記“堤為城,壘石不堅,因其勢不能與水抗”。曆有修整。光緒十三年(1887年)誌記:城開廣二裏三百步二十二步,周圍城身八百六十五丈,今合0.6平方公裏。

據《康熙蘭溪縣誌》載:城垣舊有四門。東名上門,南名迎麾門,西名溪門,北名北門。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上門改安政門,迎麾門改明德門,溪門改清波門,北門稱拱宸門,並增辟隆禮門,東北邊有水闕門,西沿蘭江還有三處便門。近年雲山路修建下水道時,曾挖掘出宋代東門遺址。

清末城有十坊,以一、二、三、四為序。有名字的大小街道二十一條,巷八十七條。

蘭溪古城利用天然官塘來疏浚水道。《萬曆蘭溪縣誌》:“官塘,縣城中,上自館驛(即現南門大橋)西偏下至北門城下,長五裏。”《光緒蘭溪縣誌》:“官塘由南門外荷花塘至北門外三洞橋,長二裏許,廣五十畝,源自大雲山,出水闕門,入後山溪,城中諸水納焉。”後山溪實為一條護城河,東邊一段古城沿後山而築。

三塔二浮橋為蘭溪古城之景,三塔均為清光緒十三年重建:一在東門大雲山上,名能仁塔,初建於宋,九級十一丈,頂有小塔六級:一在南門塔山,名同仁塔,七級,六丈四尺高,塔頂小塔三級:一在溪西聖羅山(即排嶺)名輔仁塔,七級高七丈。

二浮橋,兩座,一座自西門碼頭跨蘭江過中州至溪西,名悅濟浮橋,始建於宋熙年間,另一座於南門外塔山下跨婺江至馬公灘,稱南門浮橋,建於光緒年間。近年能仁塔及悅濟橋俱已重建。

四、商埠建築精華

蘭溪為千年商埠,自唐以來商業繁榮,與商業活動有關的建築也盛極一時,留下了富有江南水鄉商埠建築文化特色的一大批古碼頭、古城牆、古街巷、古商號、古作坊、古廟宇、古祠堂、古會館、古商人住宅等文物古跡,是研究中國經濟發展史和明清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及鴉片戰爭後近代經濟發展史的活化石,現擇其現存者簡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