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傳統村鎮街巷空間場景構成(1 / 2)

城市文化資本

作者:胡文薈 王 洋 呂忠正

摘要:引入場景構成的概念,論述了傳統村鎮街巷空間場景多樣性的具體表現、成因和意義。正是這種場景構成的多樣性,營造了傳統村鎮居住環境豐富的空間體驗,實現了私密與共享的共生。對比現代城市住宅小區外部空間場景構成的“純化”傾向,探索場景構成的多樣性應該是我們營造“和諧社區”的努力方向。

關鍵詞:傳統村鎮;街巷;場景;多樣性

中圖分類號:TU-0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144(2010)03-30(4)

引言

城市居住問題是現代城市發展進程中始終需要麵對的問題。人類居住行為具有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使居住空間表現出私密性對“安全感、領域感”的要求與其社會性對“交往、共享”的要求。這對矛盾,成為左右住宅小區生活環境品質的重要原因。

意大利弱思維學派認為:“作為生活世界的物質化和思想性得以實現的基礎,傳統有助於修補工具理性的不足。”這一觀點對於建築實踐來說是極為恰當的。文章在此引入“場景構成”的概念,分析我國傳統村鎮街巷空間中生活場景的私密與共享的複合,解析場景構成多樣性的意義和其在現代住宅小區中的存在潛力,以期對當今建設“和諧社區”理念下的住宅小區外部空間營造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一、作為場景構成的空間

將環境作為一種場景構成來理解,為不同時空、不同文化之間環境的比較研究設立了前提。場景不同於單純的空間,是一個可體驗的氛圍與事件感知,多了一些感性的特征和品質。一個空間可以包含多個場景,作為參與場景構成的空間主要包含了以下兩個主要特征:空間中的生活情節和空間界麵的複雜性。

二、我國傳統村鎮街巷空間的場景構成

從場景構成的表現來看,傳統村鎮街巷空間呈現出多樣性,具有以下兩個重要特征。(表1、圖1、圖2、圖3)

我國傳統民居除西南部分少數民族采用單幢建築外,大都采用建築圍合院落的方式。按照我國傳統社會一戶一院的生活模式,街巷成為進入“家”之前的外部空間,村鎮居民的很多生活情節就在街巷中上演,同時街巷也為人們提供了從事生產、生活活動的空間。生活的私密場景與共享場景在街巷中發生聯係。

2,街巷空間界麵的複雜性

界麵的複雜性主要體現在界麵在空間場景中所扮演的場景屬性。界麵關聯著空間的領域感和場所感,表達相鄰空間之間的相互關係、性格屬性和空間秩序,同時形成了場景的過渡。我國傳統村鎮街巷兩側的建築在平麵上進退不一(圖4),加上伸出於牆外的屋簷、入戶門前的石階(圖5),在南方傳統村鎮還有街廊(圖6)……形成了凹凸有致、曲折收放的三個水平界麵(側界麵和底界麵),與村鎮的多樣生活場景相得益彰。這種亦公亦私的空間性格,使私密與共享在界麵的遊離與擺動之間產生了動態聯係。

傳統村鎮街巷空間場景構成的多樣性具有特定的時代、文化和物質淵源。首先,所具有的實質意義的社會活動均發生在人停留或慢速行進的時候。因此,傳統村落的步行或非機動車行的慢速交通係統(主要是步行和畜力交通),直接增加了村鎮居民交往的機會。第二,中國傳統村鎮的公共建築類型和數量相對較少,街巷自然而然地成為村鎮社會生活的載體,支持了村鎮居民生活的多層次行為需求,承載了多義的生活場景。第三,居民視街巷為生活空間的一部分,將戶門前的街巷空間視為自家外院,在此進行洗衣、晾曬、娛樂、交談、休息等活動。這種將居住生活向街巷的擴展,也增加了社會生活發生的可能。在以線形空間形態為主的街巷中,雖然缺少明顯可供停留的場所,但居民生活的擴展,促成了鄰裏的依賴性和互助性,這使得街巷空間往往成為居住生活私密與共享的結合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