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資本
作者:何智亞
摘要:會館的主要功能是為了維係地緣關係,祠堂則主要是為了維係血緣關係。重慶清代移民會館和祠堂的建築布局、建築形態、裝飾雕刻,明顯反映出移民原籍的文化和傳統,同時又結合了客地的地理特征和地域文化。本文對重慶市域的會館和祠堂,作了一係列翔實的介紹和深刻的探討。
關鍵詞:會館;祠堂;建築曆史;重慶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144(2010)03-26(4)
一、概述
重慶移民會館和移民宗族祠堂多為清代“湖廣填四川”大移民時期的產物。由於多年來對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和缺乏保護措施,現存狀況已不容樂觀。對移民會館和移民宗族祠堂的建築曆史與建築形態進行研究,對於傳承優秀鄉土建築的精華,豐富曆史文化名城的內涵,發掘其中各種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無疑有著積極的意義。本文對重慶市域的會館和祠堂情況,作了一係列深刻探討。
會館的主要功能是為了維係地緣關係,祠堂則主要是為了維係血緣關係。重慶清代移民會館和祠堂的建築布局、建築形態、裝飾雕刻,明顯反映出移民原籍的文化和傳統,同時又結合了客地的地理特征和地域文化。重慶地區多山多水,地形複雜,營造者巧妙利用山地的自然坡度、江河岸線的景觀特點,使得修建的會館和祠堂形成了順應地勢、依托山水、錯落有致、鱗次櫛比的建築特色。
據上世紀80年代文物普查統計,重慶約有300多所清代移民會館,但過去對會館的統計在很大程度上遺漏了鄉、場、鎮的會館。由於清代“湖廣填四川”大規模的移民運動,基本上每個鄉鎮都建有會館,一些位於水碼頭或重要驛道上的鄉鎮往往建有幾個會館。清初重慶府有數百個場鎮,重慶各廳、州、縣和鄉鎮的會館數量不會少於10130所。重慶現在保留下來的會館數量未作準確統計,保存完好程度不同,估計尚有保護價值的不足百處。
清代移民宗族祠堂數量眾多,難以統計。在50年代和80年代兩次文物普查中,基本未將其納入文物保護單位進行調查和登錄統計。各地移民在移入地落地生根、生存繁衍和家族興旺之後,建祠之風盛起,且互相攀比,爭富鬥豔,宗祠建築如雨後春筍,遍布城鄉。家族興旺之後不可避免出現分家,於是宗族祠堂除總祠外,就出現了分祠、支祠。到清中後期,一個縣有幾百處祠堂已不鮮見。迄今為止,重慶地區尚保存了數量不少的宗祠,許多有價值的宗祠甚至還未被發現。
二、重慶城的“八省會館”
重慶城八省會館包括了湖廣會館、江西會館、福建會館、陝西會館、浙江會館、江南會館、廣東會館、山西會館,加上後來雲貴公所,共有9處會館。湖廣會館包括湖南、湖北兩省,江南會館包括江蘇、安徽兩省,雲貴公所包括雲南、貴州兩省,加起來就涉及12個省。除了省級會館外,一些府、州、縣還在重慶城建有地區性的公所和會館,大多附屬在省級會館內。人們習慣於將這些會館、公所統稱重慶“八省會館”。
八省會館始建於康熙,在曆史上曾多次修複或重建。在西南傳統建築中,重慶八省會館建築群具有其鮮明的建築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尊重地形地貌的群體布局特色。從現存的湖廣會館建築群來看,既有四合院落形態,又不完全拘泥於中軸線對稱;三個會館既自成一體,又彼此之間互有關聯;根據各自的規模與所處地形,因地製宜,在高差幾十米的坡地上,形成山地特有的爬坡退台式建築,共同構成了縱深疊進的院落空間、一氣嗬成的整體氣勢、豐富多彩的建築景觀。因受地形製約,會館建築大多布局緊湊,特別是戲樓尺度精巧,戲樓與看廳之間的距離和庭院都很小。如齊安公所的戲樓、院壩小巧玲瓏,禹王宮戲樓距看廳僅不到4米。二是豐富的單體造型藝術特色。禹王宮、齊安公所、廣東公所三個會館綜合運用了不同的懸山、硬山、卷棚、歇山等傳統屋頂形式,建築造型豐富多樣、異彩紛呈。在建築風格上,既結合了重慶本土的山地文化特色,又融入了外來的建築文化特征,如廣東公所高聳封閉的圍牆就體現了客家圍屋的造型意韻。三是精致的雕刻裝飾藝術特色。會館建築群的木雕和石雕有透空鏤雕、深浮雕、淺浮雕等,雕刻藝術令人歎為觀止。雕刻的山花、脊飾、窗花,題材廣泛、內容豐富,主要表現的是儒家倫理,戲曲故事、花草圖案和吉祥珍寶等。齊安公所戲樓看廂四周鐫刻的“二十四孝圖”,造型生動活潑,體現了會館建築在社會倫理道德方麵的有益教化作用。
三、重慶縣城、鄉鎮移民會館、移民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