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酉陽縣龔灘鎮西秦會館
龔灘西秦會館始建於嘉慶十一年(1806年),道光、光緒年間作過重新修建。清光緒年間,陝西幫商人張朋九到龔灘開設鹽號,重建“西秦會館”,既作為同鄉商人會聚之處,又作為議事、祭祀、娛樂活動的場所。西秦會館建築利用地形高差順坡而建,坐東向西,四合院布局,四周圍有封火山牆。會館大山門臨街西開、高出石板街八九個台階,相對於並不寬敞的街道,顯得特別高大挺拔。會館現存建築有戲樓、正殿、廂房等。會館戲樓、兩側耳房和左右廂房為兩層,戲樓精巧別致,雕梁畫棟。正殿建在較高處,為懸山頂,抬梁式結構,麵闊五間,進深8.4米、殿內空高8米。庭院用當地油光石板鋪就,庭院寬27米、進深6.7米。
(六)江津區塘河鎮孫家祠堂(又稱廷重祠)
孫家祠堂位於江津市塘河鎮五燕村,始建於光緒十八年(1892年),現保留建築麵積1720平方米,係江西客家移民修建的宗族祠堂。孫氏先祖原籍江西省吉安府太和縣,明初由江西遷湖北麻城孝感鄉。
廷重祠建築製式完整、古樸典雅、規模宏大,具有鮮明的明清宗祠建築特色,全祠由戲樓、中院、前廳、天井、後廳、廂房構成。祠堂戲樓為歇山頂,由10根直徑為0.42米的石柱為主承力構件,最長的石柱竟高達9米。戲樓與前廳間的中院地麵用200來塊3米長,0.37米寬的巨型條石鋪成。從戲樓中院到前廳的石梯,全部用5米長、0.4米寬、0.23米厚的條石鋪就。前廳6柱5開間,硬山屋頂,兩側為4重簷封火山牆。廷重祠建築共有約60根主柱,許多主柱用整塊石料加工而成。
廷重祠在吸取清代川東民居建築風格的同時,融合了客家的建築風格和民風民俗。廷重祠是重慶地區移民祠堂典型的代表作,具有重要的曆史文物和文化藝術價值。
(七)酉陽縣後溪自家祠堂
白家祠堂位於酉水河畔的後溪鎮,這裏風光優美、民風淳樸、保存著傳統的民族文化,既是一個土家族鄉鎮,也是一個典型的移民鄉鎮。後溪曆史上曾為水路交通要道,陸上官道可經酉酬、麻旺到酉陽,水道經酉水、下沅江,可入湖南洞庭湖,上可通湖北來鳳縣。後溪鎮的移民主要來自江西、湖南、湖北和江蘇等省,有田、彭、白三大姓,白家祖上是江蘇人,後來移居酉陽後溪。過去川東南的移民大都是從長江進湖南沅江,再經酉水到酉陽、秀山等地。自家祠堂始建於光緒四年(1878年),民國初期作過維修,內為木結構,懸山屋頂,穿鬥抬梁混合結構,呈四合院布局,外牆高聳,氣勢威嚴。在白家祠堂牆外,立有兩塊光緒二十五(1899年)的石碑,記載了自家先祖原籍和家族族規。
(八)涪陵大順李家祠堂
李家祠堂是辛亥革命先驅、同盟會會員李蔚如(1883-1927)的家族宗祠。李家在大順場是極有名氣的大戶人家,現在保留下來的李家祠堂和李家雕樓仍然頗有氣派。李家祠堂是典型的川東地區的穿鬥結構建築,祠堂的戲台前些年被拆除,門前的兩根石柱子上雕刻雙層鏤花,刻有戲文內容。李家祠堂的柱礎雕工精致細膩,形態多樣,有象、獅、麒麟、蓮花等造型,還有文臣、武將及歌舞戲曲場麵,造型內容非常豐富生動。
(九)雲陽縣裏市彭氏宗祠
彭氏宗祠又名彭家樓子,位於雲陽縣裏市鄉黎明村,距雲陽縣城18公裏。彭氏宗祠於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動工興建,至清同治三年(1864年)全部竣工,修建時間前後長達20年。成豐、同治年間匪患嚴重,彭氏宗祠由於設計建造十分堅固,易守難攻,具有很強的軍事防禦能力,因此雖曆經一百幾十年,仍牢固如初。
四、小結
以“湖廣填四川”大移民為代表的移民運動,是巴蜀地區向全國的一次大開放。重慶的移民會館和祠堂見證了巴蜀波瀾壯闊的移民曆史和豐宦的移民文化。幾百年來,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血緣、不同民族的曆史大融合中,奠定了巴渝地區豐富多彩的文化底蘊。移民會館和祠堂建築體現了曆代移民的聰明才智、創造精神和藝術水平。如今保留下來的各類移民會館和祠堂中不乏建築精品,是我們研究移民文化、宗族文化、傳統建築文化的重要實物載體。清代移民會館和祠堂在西南建築史、重慶建築史中應該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