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重慶清代移民會館\移民宗族祠堂建築曆史與形態述論(2 / 3)

重慶曆史上的會館遍布城鄉,其數量、規模相當可觀,這和當時各省移民大量進入川東地區有著密切的關係。宗族祠堂是中國封建社會一大社會文化現象,幾乎遍布全國各地,尤以南方為盛。各地移民入川之後通常聚族而居,移民家族為了保持家族的緊密團結,抵禦可能出現的土地、財產和其他侵害,祭拜先祖和鄉土神靈,製定族規、編修和延續族譜,在一個地方安家立業後,一般都要建立以同族血緣為紐帶的宗族祠堂。遍布巴蜀的移民祠堂是各省移民文化和移民艱苦創業的曆史見證。隨著族人的繁衍派生,大的宗族建有總祠和分祠、支祠。

移民祠堂保留和延續了家鄉文化傳統,是外來移民在異地他鄉的精神依托,為維係家族在異地落腳生根後的團結和睦,保證家族的繁衍生存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由於缺乏對其價值的認識和有效保護,絕大多數祠堂已經消失,餘下的祠堂多數也是風雨飄搖,破敗凋敞,亟待保護和搶救。

重慶移民會館和祠堂在20世紀50年代後,大部分被改作學校、區鄉公所、糧庫或分給農民居住。“大躍進”時期,許多會館、祠堂被拆除,木料、石材移用修水庫。“文化大革命”中,會館、祠堂被視為封建糟粕,遭受到毀滅性的破壞。近20多年來的城鎮改造和擴張,又將剩餘的會館和祠堂拆除不少。

據我初步考察,重慶現存尚有保護價值的會館不足百處,祠堂數量較多,但由於沒有作係統的調查統計,尚不能確定其準確數字。

重慶區縣、鄉鎮典型移民會館和移民祠堂舉例如下。

(一)重慶酉陽縣龍潭鎮萬壽宮

龍潭萬壽宮始建於乾隆三年(1738年),道光六年(1826年)重建。萬壽宮裏保存的幾塊石碑,記載了江西南昌府、吉安府、瑞州府、建昌府、臨江府、撫州府捐銀的人頭和數額。萬壽宮風水選擇非常考究,前靠龍潭鎮石板街,後臨龍潭河,坐東朝西,隔龍潭河,與大墳堡山相對;出下廳大門,有一方形閱台,閱台是在河邊壘石十幾米高而建成的一座平台,站在這裏,可以觀賞龍潭河景致。萬壽宮為三進三院,建築麵積約2400平方米。萬壽宮有兩個山門,一麵臨酉水河,牌樓牆上嵌有江西景德鎮燒製的瓷件,上麵寫著“萬壽宮”三個豎排白底藍字。另一麵臨龍潭老街,牌樓牆上鑲嵌石匾,鏤刻“豫章公所”四字。江西南昌在漢代為豫章郡,至今南昌城仍稱豫章城,因此,龍潭萬壽宮應為江西南昌府會館。

(二)重慶渝北區龍興鎮禹王宮

龍興禹王宮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嘉慶九年(1804年)、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及光緒年間都進行過重建。新中國成立後,禹王宮作為龍興區公所。龍興禹王宮地勢平坦,會館規模宏大,為四合院布局,坐北朝南,按中軸線布局建造。戲樓麵寬5米,進深8米,戲樓的台口、穿枋都鏤刻有人物浮雕。戲樓兩側為耳房,上下兩層,為穿鬥結構,長50米,進深3.5米,耳樓外為磚砌封火山牆。正廳為三重簷歇山頂,麵闊5間,寬約22米,抬梁結構。第一層簷下有橫額木匣,題“帝德神功”,額下橫枋鏤刻九龍紋圖案。第二層簷下左右各有橫匣,左題“三江既奠”,右題“九州攸同”。

(三)重慶綦江縣東溪鎮南華官

東溪南華宮始建於清乾隆元年(1736年),複建於道光十五年,位於東溪鎮朝陽街18號,占地麵積約400平方米。南華宮的戲樓保存基本完好,屋頂為歇山式,脊飾為嶺南風格。戲台上的穿枋雕刻精美,台口橫額鏤刻分上下兩幅,上為栩栩如生的戲曲人物,下為生動有趣的二龍戲珠。“文革”中,當地群眾用黃泥將戲樓鎦金木雕封蓋,乃躲過一劫,使戲樓精美的木雕基本保存下來。南華宮正殿麵闊5問,為單簷硬山式屋頂,穿鬥抬梁結構。

(四)重慶潼南雙江鎮禹王宮

雙江禹王宮坐落在雙江鎮北街,始建於清初。禹王宮占地麵積2216平方米,建築麵積2556平方米。過去禹王宮的大山門門楣上方刻有磚雕戲目20餘台,磚雕玲瓏剔透,具有很高的工藝水平。現在山門已經改為雙江鎮中心小學校門,昔日的磚雕已不見蹤影。禹王宮戲樓建造考究,戲樓為歇山頂,飛簷翹角、屋頂過去為琉璃筒瓦,氣派華麗,現在改成了素筒瓦。戲台寬約10米,由8根立柱支撐,兩側立柱與角梁之間的牛腿粗獷誇張,有近兩米長,但與整個戲樓又顯得協調。戲台下沿台口鏤刻有戲曲人物24組、近100個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像,可惜它們在“文革”中大都被破壞得麵目全非。從院壩上12步台階到看廳。看廳為抬梁式結構,6柱5開間。看廳的立柱、柱礎、斜撐尚保存著原貌。看廳後殿梁架結構和駝峰、斜撐、垂花柱保存完好。雙江禹王宮由於建造的地勢平坦,其占地麵積和建築規模在重慶市保存下來的會館中算較大的。禹王宮右側有一規模宏大、麵闊五間的大殿,係專供祭祀大禹的場所,為光緒二十年重建,至今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