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水景整合與重現的適宜性發展途徑
城市理論前沿
作者:趙秀敏 石堅韌 趙美娜
摘要:城市水體對於城市生活環境質量具有重要意義,也是規劃工作中被關注的重點。城市環境評價領域對於水環境的景觀作用沒有必要的審視,而設計學領域對水體的物質屬性和環境荷載意義也缺乏關注。杭州的水景觀整治實踐,提出“治水——利水——親水”三位一體的水景觀建設模式,作為水景觀理論與公眾參與理論的整合應用,為創建更大規模、更高效率的多方參與型城市規劃程序提供實踐經驗和理論參考。
關鍵詞:水景觀;建成環境;公眾參與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144(2010)03-19(7)
1濱水地域與都市複興
自然水體曆來是構成城市聚居環境的重要因素,曆史悠久的著名大都市往往位於大川交彙或入海口處。水路的便利促使經濟活動的頻繁興旺,多元文化在這裏碰撞、融合,數百年甚至數千年的積澱給城市留下了許多曆史人文遺產。中國的許多城市,初始都在江河地區萌芽、發展,沿著河道湖泊所蘊涵的豐富且充滿活力的優美風景隨處可見。
然而,隨著城市經濟的高速增長,在世界範圍內,擁有優美景觀的河川水域周邊大都形成了巨大的工業地帶和商業中心,隨之帶來的是水質汙染。水體周圍蔓延直立而起的是護岸建築,正是因為這些排水防水構造的存在,人們與河川離得越來越遠了。
中國正麵臨著產業結構的急速轉換和調整,各地都朝著後工業化城市努力建設。其中最為引人矚目的是重新重視河川及海岸沿岸的水濱地帶的都市活力複興。杭州市於2000年行政合並以來,多核心的都市形態已逐步形成,2002年提出了杭州城市形象重構的政策,旨在建設一個城市人口數量在300萬以上、且蘊涵豐富活力的大杭州城市圈,以西湖——京杭運河——錢塘江——西溪濕地為核心的水景體係正逐步形成。美麗、安全的城市空間,適合所有人居住的都市再生和經濟、市民行動的活性化藍圖將得以展現。
2水環境、濱水環境與水景觀
城市水體,對城市生活提供必不可少的水資源,同時水患等自然災害也不斷威脅人類的安全和繁榮。治水——利水——親水作為人類針對水環境的3大主要措施,自然地反映了人對水環境的認知、思考和反饋。為了維護水環境的治水和利水功能,人類采取的相應行動是治水行動和利水行動,而對於環境保護和親水功能,人類采取的行動可合稱為親水行動。
日本建築學會編寫的《建築和城市的水環境計劃》對水環境的定義是:城市中以各種形態存在的、被人類利用同時又對人類產生影響的水體。水環境的功能大體上可以分為4種類型(表1)。
在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當中,相對於水環境大概念而言,濱水環境則更為具體和貼近,即人與水體相互接觸的空間環境。作為水環境的一部分,它涉及空間的要素,體現出更強的場所內涵。
在以往的工程學科研究當中,對於治水利水的理論和技術開發都有了大量的積累,近年來開始關注環境保護和親水功能,特別是對於人類心理作用較強的親水功能開展了多方麵的研究。不過在設計學和規劃學領域,從三方麵整體考慮水環境對於人類的影響的基礎性研究則顯得不足。
本文以濱水環境為研究對象,結合杭州市水景觀整備的實踐經驗,提出一套從治水、利水、親水整體出發的城市水景觀整治及規劃框架(圖1)。
3城市水環境調查與整備目標
3.1杭州的水體資源
杭州曆史悠久,自秦時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曆史,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47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並產生了被稱為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曾是五代吳越國和南宋王朝兩代建都地,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曾被13世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讚歎為“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城”。
杭州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杭州灣西端,錢塘江下遊,京杭大運河南端,是長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國東南部交通樞紐(圖2)。
杭州有著江、河、湖、山交融的自然環境。全市丘陵山地占總麵積的65.6%,平原占26.4%,江、河、湖、蕩、水庫等占8%。杭州西北部和西南部係浙西中山丘陵區,東北部和東南部屬浙北平原,江河縱橫,湖泊密布。市區範圍內江、河、溪、湖、庫、塘、濕地、泉、渠、海齊全。以強調聞名於世的錢塘江穿越市區,千年運河為骨幹的北部水網地區,河塘密布,僅繞城公路之內有河流一百四十餘條;西湖明珠鑲嵌在城市中心:城市西部溪流縱橫,並蘊藏豐富的優質泉水:蔣村、錢塘江沿岸保留著濕地景觀;錢塘江南岸蕭山以及下沙地區,自然河道與人工渠道相結合,形成水網係統。
在杭州的城市發展過程中,城市的四大水體——西湖、錢塘江、運河以及西溪濕地均經曆了一係列的變遷而成今日之形貌,並有待於我們進一步的保護、開發與利用。
3.2杭州水景觀整備目標
2003年杭州市政府提出“創造良好的水濱空間,安全的街道”建設概念,通過河川、都市、道路、住宅的四格局的橫斷聯合,進行河道湖泊的整治,同時城市道路、橋梁、公園等基礎設施也進行整備,周邊地域一體
化的城市建設體係得以創建。稱為“天堂都市,我們的家”整備事業。
杭州的水體整治事業,以水體資源為基礎,以“綠色技術的國際化都市”為主要概念。杭州的水景都市複興構想,不僅僅是水體整治,河川下遊兩岸約100平方公裏的道路、橋梁、停車場、公園等公共設施都將得到改善,這是一個旨在誘發民間活力,複興杭州成為水景城市為目標的巨大工程體係。旨在使西湖、錢塘江、西溪濕地以及運河杭州段,四水共存,共衍共生,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循環體係(圖3)。現在,整備事業剛剛開始,對於民間企業來說,魅力城市的基礎建設正在開始,再開發等民間事業也將隨之興旺起來。
4三位一體的綜合設計
4.1治水利水整備事業的措施
4.1.1河道的鞏固與拓寬
河道兩岸,戰後修建的都是民間住宅。為了治水、防災、衛生和防止汙水,1980年開始10年的遷居事業,穿越市區的錢塘江所在地區,修建了很高的堤壩,這主要是針對水下建築斷麵的安全確保工作。在杭州老城區,河道整備事業和市區整備事業一體化舉措,使得用地確保更為容易,堤防加高,拓寬河道,以此來實施修整計劃。通過這些努力,創造了更多的舒適性空間,為新的水景都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