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型水景都市規劃與公眾參與模式(2 / 3)

4.1.2都市中心區的交通係統重構

水景都市事業當中,與治水對策的緊急課題同時產生的是中心部的綜合交通係統建構,10座橋梁及公路高架路網整備,步行係統整備,交叉路口改良,以及停車場整備。此外,通行限製的重新規劃,中心部的交通係統重構得以實施。該措施產生的結果是,交通擁堵和事故發生的幾率大大減小;中心街道的活力得到恢複;河道兩岸以及西湖周圍的步行活動得以促進;作為節日慶祝等市民活動的場所得到活化:空間的利用效率也得以提高。

同時,於2004年10月27日起,杭州現代係統性的水上交通的實施,使運河的航運功能得以複蘇,杭州成為全國首個在市區運河主幹道開設水上巴士的城市,在城市空間中起到生活導向及人流分散的作用。目前水上巴士運行距離全程有5.5公裏,沿途投資1070萬元建造了信義坊、西湖文化廣場和運河文化廣場3個停靠碼頭,後期還將連通錢塘江新區及西溪濕地,形成一個實用的、可持續發展的開放性的水上交通體係。

4.2親水整備事業的措施

4.2.1西湖湖濱及南線景觀整合工程

整合工程從湖濱路至南山路長橋公園一帶展開,作為西湖湖濱及南線旅遊的重點,連接著西湖北線與南線吳山廣場和清河坊曆史街區,並延伸至淨慈寺和雷峰塔景區,承載杭州曆史文脈與西湖自然景觀的相互延續。南線工程於2002年2月啟動,同年10月開放,湖濱段於2003年6月啟動,同年10月開放。沿湖岸線,通過拆除圍欄、調整樹木、引入水係,形成了以城市公園為樞紐,免費向市民開放的城市濱水景觀帶(圖4)。具體整合措施如下:

(1)整合用地功能。西湖南線原有景區居住和事業單位用地混雜,雜亂無章和風格各異的建築物像一道道遮擋湖景的“圍牆”,使各個景點互不關聯;而公園景點采取封閉式管理,也使得西湖南線的濱水空間景觀平淡而封閉。通過調整部分不適當的功能用地,恢複了西湖南線在城市景觀與城市生活上的聯係,在恢複和強化周邊曆史景觀的同時,創造新的景觀特色區,並賦予其商業、文化、遊樂功能。將周邊道路、綠地、廣場、雕塑、水景組成網絡,形成順暢的景觀空間脈絡,從而創造具有生動水景、豐富綠化、優美建築空間、曆史文化場所,真正實現具有特色的、免費對外開放的城市濱水大公園。

(2)修複特色文化。“水文化”是杭州城市發展和特色形成的基礎,這裏有杭州曆史上最輝煌的南宋、吳越兩朝遺址,又有襟江帶湖的風景優勢和魚米之鄉的富庶民俗遺存,並有由漢之金牛出水、唐時開六井、吳越之錢王祠、宋之聚景園、明清之十大城門、錢塘十八景等曆史演變過程所留下的十分豐富的遺跡等。但由於眾多文化場景的逐漸落敗,有些甚至已遭受破壞而不複存在,人們在這裏很難再追尋到曆史文化的蹤跡。通過恢複景區內原有的許多曆史景點和遺址,對外觀破舊的有價值建築物加以保護和重新修飾,來增加新的文化景點,打造具有鮮明特色的西湖南線文化旅遊景區。

(3)補償生態環境。西湖南線地區的生態環境麵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一是居民和單位眾多,對環境的幹擾強度過大;二是西湖南線南山路一帶隨著機動車數量的增多而呈現過載狀態,造成交通堵塞,並伴隨著大量的汽車尾氣和噪音的汙染;三是植被品種少,多為防護性、隔離性植物,景觀單調乏味,沒有形成植物造景所應有的季相、色相搭配和豐富的綠化輪廓線;四是水質因長期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理而受到嚴重的破壞。針對上述情況,通過居民及單位的拆遷、修建西湖隧道隱化機動車交通、豐富綠化景觀空間以及水體的定期更新等措施得以補償。

(4)補充旅遊設施。近年來城市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旅遊、休憩和戶外活動,由此對開放空間的關注也日益增長。濱水環境視野開闊,是旅遊等戶外活動的好場所。這些活動必將同商店、餐廳、茶館、咖啡廳等購物休憩場所結合,有些地點還引入曆史、文化等內容。在整合過程中,充實已有的西湖南線景區的公共設施,完善景區配套體係,增設各種符合現代旅遊需要的開敞空間和休憩場所、雕塑裝飾小品。同時借助旅遊“黃金周”和“西湖博覽會”的舉辦,進一步提升城市配套設施。

4.2.2西湖西線景觀的恢複

西湖西進以楊公堤的恢複為主線,以水域的擴展為突破口。根據風景資源的特點和現狀地形、植被、水體條件,規劃將“西湖西進”用地劃分為曲院風荷、丁家山、花港觀魚等六個組團,並以楊公堤為軸將此六個組團相串聯。六個組團各具特色,又相互對比因借,自然分布於楊公堤兩側,為這一旅遊主軸提供豐富的景觀內容和曆史文化內涵。在挖掘人文景觀的同時,西湖西進工程將恢複大批曆史景觀,主要包括修複一係列名人故居,恢複明代楊孟瑛修築的楊公堤,並對楊公堤上的橋梁——“裏六橋”進行重新修建,以傳統的民族風格結合市民休閑的需要作為設計概念,並對橋梁的建設過程進行綜合設計與管理。設計的特點在於,首期的三座橋設計通過市民意見的反映和評價,對後期的橋梁設計進行修正。這一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河岸水濱建立的建築物、周邊環境、橋梁共存,形成了廣大市民喜愛的地景和地標,為提高市民對城市的認知程度和形成對城市的認同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4.2.3西溪濕地的綜合整治

濕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它不僅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多樣資源,還在抵禦洪水、調節徑流、蓄洪抗旱、控製汙染、調節氣候、控製土壤侵蝕以及美化環境等方麵起到不可抗拒的作用,被譽為大自然的腎。長期以來,由於自然演化以及人為幹預,西溪濕地生態係統漸遭損壞,原始景致日漸衰微,但目前西溪濕地仍是杭州最大的一塊濕地,現有曲折河道100多公裏,大小水塘11000多個,僅蔣村範圍就有水麵7000多畝,是杭州城市生態係統不可或缺的調節器。對西溪濕地的綜合整治工程從2003年9月開始實施,至2005年5月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對遊客開放,完成了西溪濕地綜合整治工程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