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筋骨祛病】小偏方(3)(1 / 3)

【具體做法】熟地黃12克,山藥25克,山萸肉12克,桑寄生12克,牛膝9克,木瓜12克,白芍25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1劑。15天為1個療程。

【功效】補益肝腎,強筋健骨。主治老年人足跟痛(肝腎精血虧損)。

南星半夏散

【具體做法】生南星、生半夏、生草烏、細辛各等份,雞蛋清適量。先將前4味藥研為極細末後,裝入瓶內備用,用時,以雞蛋清調藥粉成糊狀,外塗患處,臥床休息。每天換藥1次。另可用黑膏藥或凡士林等,在火上烤化,摻入藥粉適量調勻,趁熱貼患處,外用繃帶或者膠布固定。3~5天換藥1次。

【功效】活血破瘀,溫經除濕。主治跟骨骨刺。

熟地牛膝

【具體做法】熟地黃、狗脊、牛膝、赤芍、威靈仙各9克,絲瓜絡15克,鹿角膠(烊化)6克。每日1劑,水煎服。

【功效】溫陽補腎,活血止痛。主治跟骨骨刺。

增效經穴方

【具體操作】

采用揉點、搖抖等手法,對足三裏穴、太溪穴、照海穴施灸,灸療5~10分鍾,同時提拿跟腱部,被曲足踝等溫補的手法配合治療。應用一些解毒消腫的中藥浸泡雙足即可。

【功效】解毒消腫,舒筋活血。緩解足跟痛。

肩酸、腰痛,可濕敷大蒜泥

患者小檔案

症狀:肩酸、腰痛。

管用小偏方:

將搗碎的大蒜加上等量或多一點的麵粉混合攪拌,攤在紗布上,緊敷在患處,可以重複多做幾次。

人到了中老年之後,身體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常常會出現肩酸背痛、腰痛等症狀。媽媽最近兩天肩背酸痛、腰痛的毛病又犯了。媽媽年輕時,因為生活艱苦,每到春季媽媽就買來毛線開始給全家人織毛衣,長時間坐姿不正確,嚴重影響了血液循環,而且繁重的家務勞動更讓她雪上加霜,年輕時,挺一挺疼痛也就過去了,可人到中年,毛病全都來了,經常會肩背酸痛、腰酸,行走都成難事。還好,我大學時選擇了中藥醫學,這樣理所當然地成了媽媽的“私人醫生”,每次她身體不適時,我就給她做做穴位按摩,可效果並不是很好,按摩後疼痛會緩解一段時間,但第二天還會疼,於是我查找了許多書籍,後來發現大蒜泥也可以治療肩酸、腰痛。大蒜具有促進新陳代謝,緩解疲勞,刺激消化器官分泌消化酶,促進上皮增生,加速創傷愈合等功效。有過敏性膚質的人,有時可能會引起斑疹。

書中介紹說“大蒜烤炙對肩酸、腰痛的症患有效”,但我還是習慣用生大蒜。將生大蒜搗碎,塗在患處,效果更好。

具體做法:將搗碎的大蒜加上等量或多一點的麵粉混合攪拌,攤在紗布上,緊敷在患處,可以重複多做幾次。給媽媽濕敷後,還真管用,肩酸、腰痛的毛病好多了。但由於大蒜刺激性較強,濕敷大蒜泥後,皮膚起了很多斑疹,這讓媽媽很煩惱。後來,我想起香油有滋潤皮膚、防過敏的功效,於是,第二次再給媽媽濕敷時,我先用熱水將大蒜汁稍為稀釋,然後在皮膚上麵塗一層香油,再在患處溫敷,斑疹真的沒起來。

後來,又大概堅持濕敷了2個月,媽媽的肩酸、腰痛的毛病徹底治好了,這讓我也感到興奮不已,於是,趕緊將這個小偏方記下來,以便造福更多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腰痛比較持久,有可能是婦科疾病造成,應到醫院外科或婦科接受檢查,以免貽誤診治。

父母是兒女的主心骨,希望小偏方能讓更多的中老年人享受健康的生活。

老中醫推薦方

增效食療方

魚肚川芎湯

【具體做法】魚肚40克,川芎15克,蔥白25克,精鹽2克,黃酒10毫升,清湯500毫升,熟豬油15克,味精少許。在製作之前首先把魚肚用溫水浸泡(約8小時),然後放入沸水中微火煮約2小時,離火,燜2小時。湯冷後再燒沸,再燜2小時。魚肚燜透後,洗去黏液,放入清水中漂洗幹淨。待魚肚發亮有彈性時,再切成片。將魚肚片放入鍋裏,川芎用布包好也投入鍋內,放入適量清湯,用中火燒沸後,再投入大蔥白、熟豬油。出鍋前加入味精、精鹽,食用時再加入黃酒即成。

【功效】活血行氣,散風止痛,補腎益精,滋養筋脈。可用於治療肩背酸痛。

木瓜紅糖酒

【具體做法】木瓜100克,紅糖50克,黃酒500毫升。木瓜、紅糖放入酒內泡5天。早晚各服酒1次,每次50毫升。

【功效】木瓜舒筋活絡而化濕;紅糖和血;黃酒散寒通絡活血,緩解肩背酸痛、腰痛症狀。

川芎黃芪粥

【具體做法】川芎6克,黃芪15克,糯米50克。川芎、黃芪加水煮沸30分鍾取汁,加糯米煮成粥。

【功效】川芎行氣活血,祛瘀止痛;黃芪補氣,加強川芎活血止痛之功效;糯米調和脾胃,補中益氣,通絡止痛,常食可緩解肩酸、腰痛等症。

熱敷和電吹風,治療頸椎疼痛效果好

患者小檔案

症狀:頸部沉著、按壓有酸麻感,且伴有頭暈、眼花、心律不齊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