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於患者便秘病程很久,估計難以一下改變,於是我教她一個偏方回家試用一下。首先,每天選擇一個固定的時間,例如清晨或晚上進廁所蹲馬桶,嚐試排便。這是為了讓患者漸漸養成一個排便的固定習慣,以糾正以往長期排便無時間規律的情況。嚐試排便前,用拇指分別按壓雙側支溝穴,由輕到重,按摩指壓處有酸麻脹痛感,反應靈敏者,10~15分鍾後即感腸蠕動開始加強,有便意產生,則嚐試排便。如不成功,則第二天再行嚐試。10次為一療程。
兩周後,林大媽來複診。她說按這個方法按摩四天後,就已經成功排便了一次。這兩周天天都自己按摩支溝穴,兩周內共排便四次,情況比以前好轉了不少。我囑咐她繼續進行。兩周後她再複診,說已經可以每1~2天大便一次,感覺真是舒暢。
老年人便秘,如果排除藥物性、食物性,或如腸癌等器質性病變原因的話,一般都是因為髒腑功能虧虛,腸道蠕動減慢所致。那麼按支溝穴為什麼能治療便秘呢?
支溝穴位於腕背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之間的中線上。這個穴治療便秘有悠久的曆史,早在針灸名典《玉龍歌》中就有記載:“大便閉結不能通……更把支溝來瀉動,方知妙穴有神功。”中醫認為便秘病因雖然複雜,但總由大腸傳導失職而成,同時與肺、脾、胃、肝、腎等髒腑功能失調均可能相關。肺居上焦,主一身之氣,與大腸互為表裏,肺氣正常,大腸傳導就會變得有序,如果失常,大腸的傳導功能就會出現問題,排便就會有困難。脾胃居於中焦,是氣機升降之樞,關乎全身氣機的調暢,脾之升運對大腸吸收食物殘渣中的水分很有幫助,胃氣的通降也有利於大腸對糟粕的排泄。如果脾胃出現了問題,飲食就會停滯在中焦,壅塞胃腸。肝居下焦,主疏泄。如果肝失疏泄,則木鬱土壅,糟粕就會停留在體內。腎主管二便,主要通過腎氣的蒸化和固攝來主管二便的排泄。由此可見,大腸傳導的正常,是與五髒氣機關係甚大的。
為什麼按摩支溝穴就能調節五髒氣機呢?因為支溝穴是手少陽三焦經的腧穴,具有調節上焦、中焦、下焦的三焦髒腑功能的功效。通過調理三焦氣機,就能達到調節大腸功能,大便自然就通暢了。
但從現代醫學上說,支溝穴緩解便秘的機製還不清楚。但臨床研究表明,這個辦法還是很有效果的,有效率最高可達八九成,讀者在麵對便秘時,如果其他常規方法效果不佳的話,不妨試一下這個方案,往往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53.常常扯耳朵,胸悶就減輕了
症狀:中老年人胸悶、心髒不適
老偏方:兩手分別輕捏雙耳的耳垂,再搓摩至發紅發熱。然後揪住耳垂向下拉,再放手讓耳垂彈回,連做20下。把食指伸入耳窩,來回轉動地掏,盡量使手指接觸到耳窩的任何一個部位。每次掏約五分鍾,至耳窩發熱為止。雙手掌心摩擦發熱後,先按摩耳朵正麵5次,再將耳朵反折,按摩耳朵背麵5次。以上動作每天進行一次。
我曾經去過一個社區做義診活動,有一位六十多歲的老人家問我,他平時身體挺好,就是偶爾會感到胸悶或心髒不適,時間也不長,大概十幾秒左右,頻率也不高,這屬不屬於心髒病呢?我當時跟他說,胸悶隻是一種症狀,要判斷是什麼毛病,必須要來醫院進行詳細檢查。
過了幾天,老人家就和家人一起到我們醫院做體檢來了,檢查結果最後顯示老人家冠狀動脈輕微的粥樣硬化,主治醫師就為老人家開了一些藥,囑咐他回去安心服藥。
老人家的家人不太放心,又找到我谘詢。我肯定了他們的做法,老人家一旦發現心髒有不適,就要盡快到醫院接受規範檢查和治療。現在老人家的情況和我估計的差不多,隻是老年人常見的輕微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醫生開了藥讓他堅持服用。但老人家還是有些放心不下,又專門找我詢問,問我隻吃那些藥管不管用,會不會惡化。我看了醫生給他開的藥方,告訴他這都是很規範的用藥方案,療效是肯定的。我還教給了他一個自我保健的“扯耳朵”方法,以加強療效。
1.搓彈耳垂:兩手分別輕捏雙耳的耳垂,再搓摩至發紅發熱。然後揪住耳垂向下拉,再放手讓耳垂彈回,連做20下。
2.掏耳窩:把食指伸入耳窩,來回轉動地掏,盡量使手指接觸到耳窩的任何一個部位。每次掏約五分鍾,至耳窩發熱為止。注意掏耳窩之前,要先剪指甲,以免劃傷皮膚。(注意,耳窩不是指耳洞,而是指耳洞外麵的區域)
3.全耳按摩:雙手掌心摩擦發熱後,先按摩耳朵正麵5次,再將耳朵反折,按摩耳朵背麵5次。以上動作每天進行一次。
老人家聽完比較疑惑,說這不是小孩子在玩耳朵嗎?我笑著擺擺手,說這可是對心髒有益的保健方法呢。
中醫認為,耳朵與心髒有密切的聯係,早在《素問?金匱真言論篇》裏就記載道:“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意思是心的形態功能和耳的形態功能密切相關,故後世有“耳為心之司”的觀點。另外,耳朵與人體經脈有著十分密切的聯係,十二經脈都直接或間接地經過耳朵,所以有“耳者,宗脈之所聚也”的說法。因此,心髒有病時,往往在耳部有一定的反映。
現代醫學近年也發現心髒與耳確實存著相互聯係。上世紀70年代,弗蘭克(Frank)醫生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就發表論文,認為冠心病患者往往會在耳垂處出現一些皺紋,後麵又有許多西醫學家進行了驗證,發現確實如此,並認為大概有80%以上的冠心病患者會在耳垂上表現出皺紋,並將其命名為“耳垂冠狀溝”。西醫對此的解釋,目前認為是因為耳垂局部的血管較為豐富,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發生硬化時,雖然病變以冠狀動脈為主,但不僅局限於此,耳垂的細血管也因硬化而出現血液循環障礙,導致局部皮膚及組織衰老,使耳垂的膠原纖維、彈性纖維等退化、萎縮甚至斷裂,從而形成耳垂皺紋。應該說這個解釋並不太理想,隨便舉個反例:像手指、腳趾這些地方一樣血管分布密集,為什麼這裏不會出現皺紋呢?但不管怎麼樣,耳朵與心髒有關係,這個中醫理論的觀點,畢竟也已經被西醫學所承認了。
既然耳朵與心髒確有聯係,那麼在耳朵處刺激,就應該對心髒有益。現代關於耳穴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發現耳穴能夠良性調節血流動力學改變,提高患者抗氧化酶的活性,抑製脂質過氧化反應,調節血脂等,從而達到一定程度的調節血壓、改善心血管功能,緩解胸悶、心髒不適等效果。
老人聽完後很是信服,後來他一直堅持服藥,並每天扯耳朵,現在都快七十歲了,心髒還一直很健康,沒有再出現胸悶不適的症狀,血壓也挺穩定,每年去醫院體檢,體檢醫生都會嘖嘖稱讚他身體很棒。
54.塗點清涼油,痔瘡腫痛快快消
症狀:中老年痔瘡
偏方:將肛門洗淨,取適量的清涼油塗抹在突出來的痔瘡患處,每日用藥2~3次。
有一年,我參加了一個旅行團去四川旅遊,認識了團友穆大伯夫妻。穆大伯今年59歲,這次是快退休了,工作很輕閑,就和夫人出來走走。聊起來才知道他原來也畢業於我的中學,說起來還是我很老很老的老校友了。
晚上吃完飯,由於旅途勞累,進了旅店我想早早睡覺,誰知才睡了一會兒,迷迷糊糊間就聽到有人敲門。原來是穆大伯夫人,她難為情地告訴我,穆大伯患痔瘡有幾十年了,而且有個特點,吃辛辣的食物就會發病,每次發病後無論用什麼藥物,都至少要三四天才能控製住病情。
近些年穆老伯很注意忌口,痔瘡也一直沒發作過。這次來四川,吃飯時他本來也很注意,特地讓師傅準備了清淡口味的菜,但席上團友勸他嚐嚐辣菜,說吃過四川正宗美食才算是不枉此行,穆老伯於是嚐了一下,結果被美味吸引,連試了好幾盤菜,最後還是給夫人勸住的。這回過了嘴癮,到晚上就嚐到苦頭,痔瘡又發作了,屁眼突出來一塊東西,睡著,坐著都很是難受,但他又沒有帶痔瘡藥,住的酒店偏僻,周圍也沒有藥店。於是就來找我,看有沒有辦法。
我也犯了愁,我雖然出門帶了些藥,但隻是些感冒藥、清涼油之類的防感冒、防蚊蟲叮咬的旅行用藥,這痔瘡藥可沒有準備。想了一下,我有了主意,告訴穆夫人,可以用清涼油來治痔瘡,具體是將肛門洗淨,取適量的清涼油塗抹在突出來的痔瘡患處,每日用藥2~3次。
第二天見到穆大伯,他告訴我,清涼油那個方法還真靈,他昨晚抹了一次,肛門處就不痛了,可以安然入睡。今天早上起來,痔瘡小了一半,我讓他再繼續使用,第三天他告訴我,痔瘡已經完全好了。隻是後來在旅行期間,穆大伯格外注意,再也不敢吃辛辣食物了。
痔瘡本質上其實就是一團曲張的靜脈血管而已。從中醫看來,屬於“氣滯血淤”,所以在治療上,一般的治療原則就是活血化淤,促進血液循環。比如在“很老很老的老偏方”係列書第三冊(《很老很老的老偏方,職場疲勞一掃光》,第117頁:《屁股泡澡,痔瘡就好》)中,介紹過的溫水坐浴法,就是通過熱療,促進了肛周的血液流動,使局部積聚的血液盡快排走,痔瘡自然就能治好。第三冊中還介紹過的花椒水坐浴和韭菜水坐浴法,和溫水坐浴療法原理相似,隻是更勝一籌,因為花椒、韭菜等均有消腫止痛之功效,對於痔瘡發作時的局部腫痛症狀非常適合。
不過坐浴的方法操作起來稍顯複雜,如果條件不允許的時候,可以使用清涼油這個更為簡單的方法。清涼油中主要成分為薄荷油、樟腦油等,其主要藥理作用為清熱解毒、溫通、消腫鎮痛,其中薄荷油有擴張皮膚毛細血管之效,且一塗到皮膚就能產生清涼感,且有一定的消炎止痛之效;樟腦油具有散腫、活血作用。平常我們被蚊蟲叮咬,皮膚上起個腫塊,用清涼油塗一下很快就能消腫止痛,這個常識大家基本都知道,但屁股上的痔瘡腫塊,用清涼油外塗同樣有效,這個可能很多人就不太了解了。
55.燈芯草灸一灸,帶狀皰疹也能治
症狀:帶狀皰疹
偏方:選取皮膚部位水皰丘疹群的上、下、左、右、中間,共五處穴位的正常皮膚,用碘酒消毒後,取一根燈芯草,頭上沾少許植物油(用菜油最佳),點燃後,垂直對準選準皮膚處迅速按下,將燈芯草的火在皮膚上按熄,動作要迅速,按熄時可聽到啪的聲響。共灸五穴。每天治療一次,3~5天為一療程。
有一年冬天,我中學時代的老師到北方旅遊,回來後感到右脅處很癢,接著就開始慢慢疼痛起來,過了幾天後,右脅部出現了巴掌大的豆樣簇狀紅色丘疹和水皰,皰壁光亮,周圍有紅暈,灼熱感,疼痛劇烈,睡眠也大受影響,不得不自己吃止痛藥、安眠藥來應急處理。老師很擔心,連忙來找我想辦法。
我一看就告訴老師,他患上了帶狀皰疹,也就是民間常說的“蛇串瘡”和“蜘蛛瘡”。這個病是帶狀皰疹病毒侵犯周圍神經所導致的,好發於中老年人身上,如果是免疫功能比較差的老人,發病率更是比正常人高出50~100倍。老師今年也有六十多了,應該是體質本身就差,外出旅遊時又受了風寒,導致了病毒乘虛而入發病的。
看著老師一臉苦色,我安慰他不用擔心,帶狀皰疹這個病我還是比較熟悉,而且中醫學也有不少行之有效的辦法,往往能夠立竿見影呢,接著我動手給他治療起來了。
首先,選取皮膚部位水皰丘疹群的上、下、左、右、中間,共五處穴位的正常皮膚,用碘酒消毒後,取一根燈芯草,頭上沾少許植物油(用菜油最佳),點燃後,垂直對準選準皮膚處迅速按下,將燈芯草的火在皮膚上按熄,按熄時可聽到啪的聲響。共灸五穴,每穴灸三至五下。
在身上按熄火頭,看上去比較可怕,但實際操作起來,老師並沒有太多不適。這是因為帶狀皰疹本身痛感就比較強烈,按熄時可能產生的疼痛與之比較是微不足道的。而且我的動作比較迅速和熟練,更是將痛感降到最低。給老師治療完後,我問他感覺怎麼樣,老師驚喜地說疼痛馬上明顯減輕了,我又給他開了點藥回去服用,明天再來找我治療。
第二天見到老師時,他告訴我昨天回去後疼痛都不太明顯,這兩晚雖然還有疼痛,但痛楚已經明顯減輕了,沒吃止痛藥、安眠藥,也睡了個好覺。我又給他治了一次,第三天再見到老師時,隻見他身上原來的水皰已經幹癟,甚至開始結痂,而且已經完全沒有疼痛感了。老師很驚訝,說這不起眼的“啪啪啪”灸幾下,就能這麼快治好病,真是想不到。
我說這並不奇怪,我這次隻是給他用了燈芯草灸法,其實還可以使用隔蒜灸和隔薑灸的方法,效果同樣也很好。這兩個方法操作起來稍微複雜些,如隔蒜灸,需要將獨頭大蒜切約0.3~0.4厘米厚的薄片,薄片用粗針刺三至五個小孔,然後用蒜片放在皮膚部位水皰丘疹群的上、下、左、右、中間(注意先對局部皮膚進行酒精或碘酒消毒)。然後用一根艾條灸,點燃後,在每個蒜片上麵進行懸灸,令點燃的艾灸頭離薑片隔數厘米,具體距離靈活調整,應令局部皮膚感覺熱,但不燙為度,每個蒜片處灸五分鍾,共灸約25分鍾,每天一次,一般5次左右就能治愈了。隔薑灸與隔蒜灸類似,隻是把蒜片換成薑片而已。
燈芯草灸、隔薑灸、隔蒜灸,這些都屬於中醫的艾灸療法。中醫認為帶狀皰疹是因為正氣不足,感受濕熱毒邪,或因情誌內傷,肝膽火盛;或因脾胃濕熱等,致濕熱毒邪鬱於肌膚而發病的。而艾灸有補人體正氣、陽氣,並可借溫熱之力促使體內鬱積的濕熱通過體表排出。現代醫學研究則發現,艾葉具有消毒作用,對各種致病菌、病毒均有一定的抑製作用。而且艾灸的熱效應能加快了局部血液循環,自然能促進免疫細胞向病患處聚集,迅速殺滅病毒,促使皰疹消退、幹燥,加快皰液吸收。而生薑、大蒜本身就有殺菌、殺病毒效果,與艾灸相配合效果自然能更上一層樓。
不過,應該客觀地說,艾灸治療帶狀皰疹的機製還不是研究得很清楚,但多項針對帶狀皰疹的臨床研究結果發現,將艾灸與西藥的抗帶狀皰疹病毒藥對比,艾灸的效果要優於抗病毒藥物,尤其在疼痛控製方麵,一般均認為灸法會明顯勝出。
讀者在碰到帶狀皰疹困擾時,不妨自行按照本文介紹的方法進行艾灸治療。這幾個方法中燈芯草灸法花費時間最短,但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它操作起來有些不好掌握,那就可以使用隔薑灸、隔蒜灸方法,隻是花費的時間需要更長,需要多費些精力。
56.脾胃虛寒惹來慢性皮疹,吃點附子理中丸就好
症狀:脾胃虛寒導致的慢性蕁麻疹、慢性濕疹等皮疹疾病
老偏方:每日服2~3次附子理中丸(藥店有售,每次服用劑量參考說明書),一周為一療程。
脾為後天之本,年紀大的人,一般都會有脾胃虛的毛病,不過要注意,脾胃虛並不是隻會導致胃口差,吃飯不香,還能引起慢性皮膚病。
有一次,朋友推薦他的上司來我門診看病。這位患者50來歲,最近幾個月不知怎的,手臂、後背、前胸、大腿等地方都常常無緣無故地會出皮疹,奇癢難當。這個疹子長得也有些規律,一般是在刮風、降溫、下雨時會冒出來,吃寒涼性的食物也經常會誘發,比如他有一次吃了雪糕後,當天晚上就發作得很嚴重。患者去看過西醫,醫生告訴他這是慢性蕁麻疹,給他開了抗過敏藥。但這抗過敏藥隻在皮疹發作時吃才好使,卻解決不了預防發作的問題。後來朋友提醒他應該看看中醫調理調理,他就來找我了。
看病的當天,這位老板正好皮疹又發作了,來之前已經吃了抗過敏藥,癢是壓下去了,背上的皮疹還沒完全消散。我讓他掀開衣服看看,隻見他的皮疹並不像一般情況下那麼鮮紅,而是淡紅或淺白色為主。再詢問患者,得知他除了皮疹的毛病,胃腸也不大好,胃部經常會隱隱作痛,嘴巴淡淡的沒有味道,食欲不佳,大便稀爛不成形。聽他說到這裏,我心裏麵大概有譜了,再給他把把脈,就直接開出了處方,這是一個很便宜的中成藥——附子理中丸,告訴他每日服用2~3次,一周為一個療程。
半小時後,這位老板又轉回頭來找我,原來他拿到藥後,研究了一下藥品說明書,發現上麵寫這個藥主要是治腹瀉拉肚子,沒有注明能夠治療皮疹瘙癢,他越想越不踏實,就專門跑回來問個明白。
我跟他解釋,中醫治病講究的是辨證論治,是針對他整體情況來處方治療,而不是哪裏有病就治哪裏。像他雖然得的是皮膚病,但從中醫看來,卻屬於脾胃虛寒。比如他的胃痛、口淡、胃口差、大便稀爛,這些都是脾胃虛弱的表現,而他的皮疹顏色淡,遇寒冷時容易誘發,這兩個都是“體寒”的特征。按中醫的認識,脾胃是後天之本,脾胃虛寒自然就會導致人體正氣不足,風邪就容易入侵皮膚,鬱結肌膚就容易反複發作皮疹了。
附子理中丸是中藥方劑中溫中健脾的典型代表,是《傷寒論》之理中丸加附子而成,雖然它的說明書裏沒有注明能夠治皮疹,但這個藥是針對了患者的病根來治療,相信肯定會有效果。
這位老板聽了我的解釋,半信半疑地回去了。幾個星期後的一天,他突然掛號來看我,說上次回去後,他一直在服用附子理中丸,想不到效果還真不錯,最近一直都沒見皮疹複發過,而且胃腸的症狀也基本不見了,問我還需不需要繼續吃藥。我給他把了脈,發現脾胃脈已經很有力,就告訴他可以停用了。後來這位老板和我成了朋友,到現在幾年交往下來,他的皮膚病再也沒有複發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