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強腰健腿老偏方,自己舒心,別人放心(3 / 3)

三兩半這個方子裏,黃芪、牛膝是補藥,有補脾、腎、氣之功,當歸則補血活血通絡,防風顧名思義,有對抗風寒濕邪之效。所以此方雖然隻有四味藥,卻有很強的針對性。至於要求用黃酒浸泡,則是因為黃酒可作為藥引,加強以上四藥功效,且黃酒本身即有通絡止痛之效。

從現代藥理學角度看,這個方子也有相當的科學性。黃芪含香豆素、黃酮化合物、皂苷及微量葉酸和數種維生素,能促進誘導培養骨髓幹細胞的代謝和蛋白質的合成,有利於細胞的增殖以及向成骨細胞分化。牛膝總皂苷可以增加骨小梁密度、麵積、總體積及密質骨麵積,並可以通過降低骨轉換因子的水平來加快骨再生速度,抑製骨丟失。此兩藥對於骨質疏鬆,可以說是起到治本之效。至於當歸、防風,則具有止痛、消炎之效,用於骨質疏鬆引起的疼痛,顯然是非常對症的。因此這四味藥配起來,就能起到既對症治標,又對因治本之效了。

一個月後蔡阿姨來複診,令人高興的是,整個人的氣色明顯好轉了,她自己也說疼痛已經明顯減輕。再服用一個療程後,蔡阿姨的疼痛就完全消失了,其他怕冷、胃口差等症狀也不見了,與最初見她時相比,像完全換了個人一樣。後來她自己斷斷續續地服用“三兩半”這個方子,症狀一直沒有複發,服藥一年後她還去專門做了個骨密度測定,發現也已經比以前明顯好轉了。

37.手腳麻木疼痛,試試黃芪桂枝五物湯

症狀: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導致的手腳麻木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取黃芪30克、白芍10克、桂枝10克、生薑10克、大棗4枚,水煮服用,每日一劑。藥渣再煎煮一次,用於浸泡有症狀的手或足部20分鍾以上,每日一次,2周為一療程。

在門診我經常會碰到因肢體麻木來看病的患者,張阿姨就是其中一位。她幾年前檢查發現有糖尿病,一直也老實聽醫生話吃著降糖藥控製,但幾個月前開始出現腳趾、足背部麻木,自覺腳涼,並伴有輕微疼痛感,再去看醫生,做了肌電圖檢查,最後確定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醫生給她開了神經營養藥服用,剛開始吃效果還不錯,麻木漸漸減輕,但好景不長,一個多月後症狀又開始加重,再吃神經營養藥,這回就沒什麼效果了,所以她轉來看中醫尋求幫助。

中醫是講求整體辨證的,所以我又仔細問了她其他病症,得知患者還有畏寒怕冷,足部症狀遇寒加重,大便稀爛,夜尿多的表現。摸她的脈,發現脈象也是明顯虛弱。這些都表明患者有氣虛、陽虛征象。因此我給她開了個方子:黃芪桂枝五物湯。取黃芪30克、白芍10克、桂枝10克、生薑10克、大棗4枚,三碗水煎至一碗水,每日一劑服用。藥渣再煎煮一次,用來泡腳約20分鍾,每日一次。如此內服外泡,2周為一個療程。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最常見並發症之一,病情隱匿,進展緩慢,多與糖尿病病程及血糖控製不良有關。臨床表現可為對稱,也可單發,一般下肢較上肢重。早期以感覺障礙為主,感覺肢體末端麻木,有踏棉感、蟻爬感、酸痛、灼痛等症狀。目前關於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病因和機製尚不完全清楚。臨床主要應用神經營養藥來治療,但療效並不是太滿意,臨床上我經常看到服用這類藥物無效的患者。

中醫對這個病早就有記載,如清代《王旭高醫案》就有這樣的描述:“消渴日久,但見手足麻木,肢冷如冰”,講的就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從中醫理論看來,本病病機為本虛標實,由於患者得糖尿病的時間長久,病久耗傷正氣,再損傷陽氣,像張阿姨的畏寒、腳涼,大便爛、夜尿多,這些都是陽虛的表現。陽虛就容易導致寒凝,寒凝繼而導致血淤,淤血阻滯脈絡不通,就會出現腳部麻木、疼痛等表現了。

黃芪桂枝五物湯也是個名方,出自於張仲景《金匱要略》,本方為治療身體麻木不仁而設。方子中的黃芪甘溫益氣補陽,桂枝溫經通陽,黃芪、桂枝相伍補氣和血通陽;白芍和營養血;生薑辛溫,大棗甘溫,幾味藥合用既調和營衛,又可健脾和中;重用生薑可助桂枝以散風寒通血脈。方藥五味,配伍精當,共同起到益氣溫陽、通經除痹之效。現代臨床上常將此方用於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上,藥理學研究發現,本方中的黃芪、桂枝均具有擴張血管、抑製血小板凝集、抗多發性微血栓、改善微循環、增加血液循環之效,因此能夠提高神經細胞血氧及營養供應,促進損傷神經的修複。整個方子的各味藥配合起來,還能起到消炎止痛之功。多項臨床研究亦證實,使用這個方子前後分別作肌電圖測量,會發現該方能夠顯著提高受損神經的功能。

張阿姨按我這個方子使用,果然也取得理想的療效,使用十天後,她的麻木症狀就已經明顯減輕,連續用了大概一個月,她的腳麻、疼痛、腳涼症狀就完全消失了,連身體畏寒怕冷、大便爛、夜尿多的症狀也一並解決了。

不過需要格外提醒的是,用本方煎水後泡腳,由於藥力能夠直達患處,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必須要注意好泡腳的水溫,畢竟患者本來就腳麻,對溫度不太敏感,有可能水溫過高,自己也感覺不燙,這樣就可能會造成皮膚燙傷。所以建議在準備泡腳水時,一定要由家屬來試水溫,讓正常人來調節水的溫度,這樣才能保證安全。

38.按摩頭皮,手指不再顫抖

症狀:中老年人手震顫

偏方:按摩頭皮的舞蹈震顫控製區。

車大爺今年七十多歲,起初來找我的時候,是因為長期大便稀爛不成形,胃口不好,希望我幫他調理調理。我用了三四天的時間,就幫他解決了這個問題。車大爺很是滿意,又問我能不能解決他一個十來年的老毛病,我問是怎麼回事。車大爺就把雙手臂抬起到胸前,向前伸直。他突然做起這個動作,嚇了我一跳,再定睛一看,隻見車大爺的雙手手指在輕微地顫動,右手更為明顯。

我明白車大爺的用意了,讓他把手放下來。車大爺告訴我,他這個手震顫的毛病十多年前就開始出現,手活動時不會震顫,但如果手靜止下來不動,就會不自主地輕輕發抖。他以前去看過幾個醫生,還專門照過頭部磁共振,有醫生說他是老年性震顫的,有說是帕金森的,也給他開過藥,但醫生告訴他要長期吃,他服用了幾個月,發現手抖的症狀沒什麼改善,幹脆就自己停了藥。停藥到現在也有五六年了,也沒見症狀加重,所以一直也沒怎麼重視,今天是順便提出來,看我能不能治。

正說著,下班的鈴聲打響了,車大爺站起來說不好意思,改天再來找我治這個手震顫。我說不急,他這個毛病不太嚴重,也不必專門來醫院找我了,我花幾分鍾教他一個方法,回去後自己堅持實施一段時間,應該就會有效果的。

這個方法是這樣的:按摩頭皮處的舞蹈震顫控製區。

要找到這個區域,需要這樣定位。首先定位一個上點,就是頭頂的百會穴,這個位置很好找,耳尖直上,頭頂的中點,就是百會穴。

然後再定位一個下點,把手伸到腦後麵的枕骨處,可以摸到枕骨上的一個突起,這個突起和眉毛連一條線,叫做眉枕線,眉枕線和頭發鬢角發際前緣的相交處,就是下點了。

將上點和下點連一條直線,這是中醫頭針療法的“運動區”,自運動區這條線向前移約1厘米的一條線,就是舞蹈震顫控製區了。

用手指按摩這條線,從上到下反複按摩,每天按10分鍾以上。

車大爺聽我講完,說這很簡單啊,說回去就自己練練。我讓他練上一個月左右,再回來給我看看。車大爺滿口答應。一個月後,他果然回來了,再次伸出手給我看,這回他的手指穩穩的,一點沒有不自然的抖動了。

手震顫在很多老年人身上會出現,按西醫看來,其具體病因還是不少的,最常見的是帕金森(帕金森病和帕金森綜合征)和特發性震顫,常用的藥物有美多巴、鎮靜類藥物等等,但需要長期服用,藥物劑量一般要慢慢增加才能控製,可謂是隻能治標,無法治本。

我在臨床中治過不少手震顫的病例。本文介紹的這個按摩方法,出自頭針療法。頭針療法是上世紀70年代前後開始出現的新型針灸療法,主要以大腦皮層功能定位為理論依據,在臨床上廣泛推廣應用,並且早已進入了中醫學的教材,可以說是每個學中醫的必學內容之一。我自己用過不少,效果也是比較令人滿意的。

當然,臨床上如果用專業醫生治療手震顫的話,不會僅選取這個舞蹈震顫控製區,而是要在這個基礎上,配合辨證取穴,以取得最佳療效,但對於普通讀者來說,隻需要知道這個區域即可了。

39.赤小豆鯉魚湯,既美味又能治水腫

症狀:水腫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取赤小豆50克,鯉魚1條,與洗淨的赤小豆,一同放入鍋內,加適量清水,可加生薑,清燉至赤小豆熟爛,起鍋調味即可。也可配米同煮成粥食用。每天一次。輕度水腫者,3天左右就可以消退,病情重者,服用2~3周亦可見效。

有一次,我下班時接到一個電話,由於手機電話本裏沒有儲存這個號碼,聊了好幾句,我才認出電話對麵是以前曾在我這裏治療過一段時間的崔大伯。崔伯伯在電話裏給我訴了一肚子苦水。原來他患有肺心病,前一段時間急性發作入院治療,住院兩個星期後,其他症狀都消失了,但雙腿還是水腫著,尤其在腳踝附近,一按就是個坑。醫生告訴他這個水腫是由於血液裏的蛋白過低造成的,本可以靜脈輸點白蛋白治療,但現在白蛋白非常緊缺,申請不到,醫生就安排他出了院,叮囑他回家後自己多注意補充蛋白質營養,慢慢恢複。崔大伯聽醫生的話,買了蛋白粉天天吃,但現在都吃了兩個星期,腳腫還沒見好,他就打電話來問問我有沒有什麼中醫調養的辦法。

我想了一下,讓他準備好紙筆,給他說了一個方子讓他記下來。這個方子叫做赤小豆鯉魚湯,具體是:取赤小豆50克,鯉魚1條(約半斤),魚剖殺洗淨,與洗淨的赤小豆,一同放入鍋內,加適量清水,可加生薑,清燉至赤小豆熟爛,起鍋調味即可。也可配米50~100克,同煮成粥食用,每天一次。輕度水腫者,三天左右就可以消退,病情重者,服用2~3周亦可見效。

十多天後,崔大伯打電話告訴我,方子真有用,才使用了三天,下肢的水腫就消了大概一半,再吃了一周多,水腫基本上就沒了。

鯉魚雖為尋常食品,但一直被認為有消水腫的功效,我國曆代名醫從古到今,使用者不少。如晉代葛洪《肘後備急方》用鯉魚消水,唐代《古今驗方》《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也提倡這個方子,宋代《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元《飲膳正要》、明《古令醫統》、清《金匱翼方》均有收載以鯉魚為主藥的消水腫方劑。由此可知,鯉魚消水腫淵源久遠。

赤小豆又名紅豆,南宋詩人範成大寫過這樣一首詩:“家家臘月二十五,淅米如珠和豆煮,大約竹鐺分口數,疫鬼聞香走無處。”講的是古人臘月煮赤水豆粥抗病祛邪的民俗。赤小豆抗病祛邪,最有名的是能夠利水消腫除濕毒,《本草綱目》有載:“赤小豆小而色赤……行津液,利小便,消脹除腫。”因此十分適合水腫患者食用。

現代醫學認為,當血液裏的蛋白缺乏導致低蛋白血症時,就會造成血液裏的滲透壓降低,血液裏的水分就會跑到皮膚下疏鬆的組織間隙裏造成下肢水腫。以前困難時期,人們吃不飽飯,血裏的蛋白少,得這種水腫的人很多;現在雖然生活條件好,但不少長期患病的老年人,長期食欲低下,脾胃功能差,吸收不良,還是會導致低蛋白血症。還有比如腎炎患者,大量的蛋白會從腎髒裏漏出來,隨著尿液排走造成低蛋白血症;另外肝病、肝硬化患者,一般也會伴有低蛋白血症。因此,臨床上像崔大伯這樣下肢水腫的情況還是不少見的。

赤小豆與鯉魚配合治水腫,最早在唐代《食療本草》中就有記載:“赤小豆和鯉魚煮爛食之,甚治腳氣及大腹水腫。”(注意,這裏的腳氣,指的是腳水腫,而不是現代的香港腳)從現代的觀點看,赤小豆鯉魚湯治療水腫也是有科學依據的。鯉魚富含蛋白質,赤小豆同樣也是,每100克赤小豆中就含蛋白質21.7克。因此這個食譜可以給患者提供高蛋白,糾正患者的低蛋白血症,達到控製、消除水腫的目的。另外,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赤小豆裏還含有利尿的有效成分,能增加尿量,以加快排出水分,消除水腫。

值得一提的是,赤小豆容易和“相思子”混淆,兩者都被稱作“紅豆”,樣子其實有著明顯的區別,赤小豆的表皮全部都是紅色,相思子卻是一邊紅色,另一邊黑色,半紅半黑。強調兩者的不同是因為赤小豆無毒,可以食用,還能治病;相思子卻是有毒性的,誤服的話會導致嘔吐、腹瀉、腹痛等中毒症狀,所以古醫籍裏每每講到赤小豆時,總不忘提一句“醫肆以半黑半紅者充之,殊誤病人”,以提醒大家不要混淆使用。

40.年紀大了腰痛,在腰帶處找治療點

症狀:臀上皮神經卡壓綜合征

偏方:在髂後上棘的壓痛點或條索樣改變的地方用力深按、揉搓數下,力度越大越好,按完即可感到腰痛改善,每日自行按壓3次,直到症狀完全消失為止。

很多中老年人,年輕的時候,工作時經常需要長時間站著,得不到休息,到老了以後,便患了腰痛,不僅痛苦,行動不便,而且坐立不安,嚴重影響了他們的生活。這樣的患者我在臨床工作中經常遇到。

52歲的老黃以前是位裝配工人,整天需要站著操作機器,4天前彎腰撿物品時突然感覺左側腰部、臀部稍有不適,後來漸漸加重。來找我時其左側腰部、臀部疼痛劇烈,還漸漸向左下肢放射,夜晚痛得更厲害,影響睡眠,行走和起坐困難,轉身受限。他問我是不是得了椎間盤突出症,是不是得手術治療才行。我說先別急,檢查下再說。

幫他檢查時,我發現他左側臀上部的髂後上棘處壓痛很明顯,皮下可以摸到一條索狀物,壓下去疼痛明顯。有了這些發現,我初步有點把握了,告訴老黃我會先給他治療一下,看看效果如何。我先讓老黃俯臥在治療床上,用大拇指按準了他髂後上棘處那個壓痛點,然後突然發力,左右上下用力揉搓了幾下,按的時候老黃大叫疼痛,我不管他,幾秒鍾後按摩完,我讓老黃下床來試試。老黃急著想看效果,腰帶還沒係上就下了床,活動了幾下,他驚喜地告訴我,腰痛明顯減輕了,人很舒服,整個身體放鬆下來,簡直神了。

我告訴老黃,這其實不算什麼。他這個病並不是椎間盤突出症,而是叫做臀上皮神經卡壓綜合征。此病一般是由於臀上皮神經在髂後上棘部位受到軟組織卡壓而產生腰臀部彌散性疼痛,表現為感覺異常,疼痛向臀部及大腿後外側放射。該病臨床非常常見,估計占腰腿痛患者的1/7~1/6,有學者甚至認為腰腿痛患者的40%~60%都是這個病引起。但是此病經常被誤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症,有一些病例甚至因此而進行了不必要的手術治療,且手術後仍然無法解決問題。

簡單地說,臀上皮神經是分布於腰部、臀部的,當這條神經受到刺激、損傷時,就可以導致顯著的腰痛或臀部疼痛的症狀。而引起這條神經損傷的最常見原因,就是在腰部髂後上脊處。從解剖上來說,髂後上棘這個部位可謂是臀上皮神經的必經交通要道,但偏偏在髂後上棘這個部位,周圍的軟組織(也就是中醫所說的“筋”)往往會因為久坐、久站,或者腰部劇烈活動等而造成損傷,繼而對臀上皮神經產生擠壓、刺激,從而產生明顯的疼痛。在此處進行用力的揉搓,目的是在局部起到“鬆筋”的目標,解除臀上皮神經的受壓狀況,那麼疼痛自然就能迅速緩解甚至消失。

我讓老黃回家後繼續自行按摩,老黃說不知道在哪裏按。我讓他係緊腰帶,雙手放置於腰部兩側,可以摸到腰帶下方的兩個骨性突起,此處稱作髂脊,腰帶掉不下來,就是靠這兩個骨性突起支撐著。然後雙手沿著腰帶向脊柱方向移動,在骶尾骨上方,腰椎的兩側可以摸到兩邊對稱的各一個骨性突起,此處即是髂後上棘。左邊腰臀痛,就在左邊髂後上脊處按摩,右邊痛則在右側按摩。先在髂後上脊附近按壓,找到痛感明顯或者有“條索樣”改變的區域,然後用拇指或自己最好發力的手指緊按在此區域,用力深按、揉搓數下,力度越大越好。至於按摩時間,像我是專業醫生,可能隻需要按上幾秒鍾;業餘人士的話,按上數分鍾也足夠了。每日自行按壓3次,按完後自己在局部再貼上活血化淤的膏藥,一般在幾天內就會完全治愈了。

幾天後我又在門診見到了老黃,原以為他的腰痛還沒好,一問才知道他當天回去後就很舒服,自己又按照我教他的法子按了幾回,貼了塊膏藥,今天一早醒來,完全沒事了,這次來是帶家裏的嶽父嶽母來給我瞧瞧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