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幫她檢查,發現她精神不振,臉色暗淡無光彩,腕、踝以下膚色發白、發青,摸上去感覺很冰涼,脈沉細無力。我考慮這位患者屬於中醫說的血虛寒滯,於是就開了一個中藥方子——當歸四逆湯加味,具體操作:取當歸12克、桂枝9克、芍藥9克、細辛1克、通草6克、大棗8枚、炙甘草6克,3碗水煎成1碗水即可。
當歸四逆湯是一個經千年考驗的方子,出自《傷寒論》,具有養血通脈,溫經散寒之功效,《傷寒論》裏原文是這樣記載的:“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意思就是說此方專門為治療手足冰冷之症而設立。當歸四逆湯雖然是古代的方子,但由於配方嚴謹,功效卓著,所以在現代臨床上應用也十分廣泛,不僅可用於四肢手足冰冷,對於更嚴重的下肢靜脈栓塞、閉塞性動脈硬化等周圍血管疾病也有不錯的療效。
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這個藥方具有抗凝、抗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滯度,以及明顯地能夠擴張末梢血管,改善血液循環之效,所以療效確實很有保證。
我讓這位患者先服用5天再來複診。5天後再見到這位患者,她說反應不錯,自己感覺手腳溫暖了,我檢查也發現效果不錯,她手足皮膚的顏色沒有那麼發青、發白,變得比較紅潤,摸上去也不那麼冷了,再給她診脈,發現她的脈象也增強了不少。我按照這個方子,稍微加減了一下,又給她服用了十劑,患者症狀就完全消失了,麵色和精神都變得很好。最後一次複診時,她還帶了一袋自己養的生蠔給我,來表示感謝。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老年患者不僅有四肢怕冷,還有全身怕冷,並伴隨著老想睡覺、記憶力下降等其他症狀,則還要考慮為甲狀腺功能減退的可能性,應該注意上醫院抽血檢查甲狀腺功能,如果甲狀腺激素水平偏低,即為“甲狀腺功能減退症”。“很老很老的老偏方”係列書第二冊(《很來很老的老偏方,女人煩惱一掃光》,第70頁:《手腳冰涼,請用〈神農本草經〉裏的老偏方》)中曾經說到過這個問題,有需要的讀者可以找來參考一下。
33.中藥鞋墊對付足跟痛,走路就是神氣
症狀:中老年人足跟痛
偏方:取川芎45克,將其研成細末,分成3份,分別裝入小布袋內縫好,把藥袋放入鞋裏,直接與患足痛處接觸,每次用1袋,3袋交替使用,換下的藥袋曬幹後可繼續使用。10天為一個療程。
在“很老很老的老偏方”係列已出版的書中,分別介紹過兩種治療足跟痛的思維與方法(《很老很老的老偏方,小病一掃光》,第112頁:《足跟痛寸步難移,別急,有醋呢》;《很老很老的老偏方,女人煩惱一掃光》,第83頁:《想治好足跟痛,巧妙揉搓小腿。》),讀者反映還是不錯的,但也收到一些讀者的電話谘詢,說用這兩種方法對他們效果不佳,或者使用起來不太方便,希望我能另外提供一些更簡便有效的方法。這些讀者的反饋並不奇怪,臨床上對一個病其實有著不同的治療方案,但具體到一位患者時,究竟哪個方案最為適合,得試過才能最終知道。下麵我結合一個病例來多介紹幾個方案。
記得去年冬天,忽然接到一位老鄉的來電。這位老鄉姓王,今年五十多歲了,一直在鄉下種地。一年多前老王開始覺得右腳跟部疼痛,勞累或行走多時症狀就會更加明顯。如果休息得好,或者用熱水泡泡腳,疼痛就會減輕。他去醫院看過,給足跟拍了X片也沒發現有異常。醫生給他開了點外用的膏藥,老王貼了也沒什麼效,就想起了我,專門打個電話問問。
電話裏我跟老王介紹了幾個方法,老王聽了都不滿意,說自己事情多,也沒多少心思花在治療上,問我有沒有什麼省事的懶人辦法。我想了一下,告訴他還真有,配上幾味中藥,磨成粉末,裝進藥袋,當鞋墊一樣放在鞋裏,讓藥物直接與患足痛處接觸,這樣既不耽誤他工作,又能治病。老王聽了連連說好,問我該如何配製,我告訴他最簡單的就是取川芎45克,將其研成細末,分成3份,分別裝入透氣的小布袋內縫好,把藥袋盡量鋪平,放入鞋裏。讓藥袋直接與患足痛處接觸,每次用1袋,待藥袋被腳汗浸濕後拿出更換。3袋交替使用,換下的藥袋曬幹後可繼續使用,但如藥味變淡或無味道,則應該更換新藥。10天為一個療程。
老王聽後說這方法簡單,於是就去中藥鋪買了藥,讓老婆縫了個袋子,第二天就用上了。幾個星期後,我想起老王的足跟痛,就打電話回去問問,老王高興地說才用了一個星期左右就基本不痛了。我聽了也很高興,又囑咐他,現在年齡畢竟大了,應該多注意休息,地裏的活就不要太操勞了。老王也同意我的看法,少下地,多享受,過著快樂的晚年生活。
這個方法的原理也很簡單,就是從“不通則痛”來治療足跟痛,而川芎是活血化淤的常用中藥,製成藥包長時間與足跟處接觸,就能起到疏通經絡、活血止痛之效。
單用川芎配製是最簡單的方法,如果肯多花點心思的話,下麵幾個方法療效更佳:
1.取川芎30克、冰片3克,將川芎放鍋內文火焙黃後,軋成粉末狀與冰片混合一起裝瓶備用。再裝入個小布袋內,縫好,置於鞋內,直接與足跟痛處接觸。隔日換藥1次,10天為一療程。加入冰片的目的,是有利於川芎的藥力滲透入足跟深處。
2.取白芷和川芎各100克,在200毫升高度白酒中浸泡3天,濾出烘幹,研末。製作一個薄布袋,大小相當於腳後跟。用時取藥末15克放入薄布袋內,藥袋放入鞋裏,直接與痛處接觸,隔日換藥1次,10天為一個療程。白芷具有祛風除濕、散寒止痛作用,川芎有活血通經、祛淤止痛作用,酒浸後研末外用長時間作用在患處,中藥中的有效成分借酒力更容易通過皮膚到達病所。
3.取吳茱萸10克、花椒10克、五倍子10克,烘幹,碾成粉末,裝於小布袋墊於足底,10天為1個療程,進行下一個療程時換藥。
以上三個方案,效果都差不了太多,不管選取哪個方案,都建議多製作幾個小布袋,以便在布袋被腳汗浸濕後及時更換。
34.小小黃豆枕,治好頸椎病
症狀:中老年人頸椎病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取約3~4斤黃豆,黃豆應該盡量幹燥,然後將黃豆裝入薄布袋,裝滿後布袋長度約為50厘米,寬度約20厘米。晚上將枕頭置於頸椎後部睡覺。
脖子痛、肩膀酸,這樣的頸椎病患者在臨床上非常常見,一般說來使症狀迅速消失並不困難,但煩人的是此病容易複發,其中一個常見的複發原因與枕頭有關。
比如前幾個星期我就遇到過這樣一位六十多歲的頸椎病患者,她是從外地打電話到科室找我谘詢的。這位患者說她近幾個月脖子痛,肩膀酸脹僵硬,有時還有手麻、頭暈的症狀。她自己貼了膏藥,做了按摩,還擦藥酒、活絡油等,但白天治療後症狀緩解了,睡一晚上第二天又會痛起來,尤其到了淩晨,症狀最劇烈,令她總是四五點鍾就不得不起床去塗藥酒和自己按摩,問我該怎麼辦。
聽她這樣說我心裏覺得奇怪,一般來說,人在睡覺時脖子是最放鬆的時候,所以頸椎病患者如果臥床休息後,一般病症隻會減輕,而不應該加重。但這位患者的情況卻剛剛相反,我猜想她應該與睡眠時姿勢有關,於是就直接問她用的枕頭高不高,患者想了想,說那枕頭大概有自己的三四個拳頭一般高吧,還說俗語講“高枕無憂”,所以她一直都睡高枕頭。我聽到這裏就大概明白原委了,告訴她得換個枕頭才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黃豆自己做一個,具體方法是去買3~4斤幹燥黃豆,如果黃豆不幹燥,可以先曬一下,然後裝入薄布袋,使之成為一個長度約為50厘米、寬度約20厘米的枕頭,把原來的高枕頭拿掉,換這個枕頭來睡覺。
這位患者又問我枕頭的高度為多少合適,我告訴她這不太好說,其實不僅是高度,前麵講的黃豆數量、布袋長、寬度也隻是個參考值。具體到每個人可能有較大的差異,比如姚明和潘長江,兩人用的枕頭肯定就有很大的差異,所以很難有個統一的標準,得需要自己調整。調整的原則是仰臥時枕這個黃豆枕,雙肩應有頂緊枕頭的感覺,脖子與床鋪之間的空隙剛好能夠填充,如果從側麵看,見到脖子基本與床鋪平行就可以了。
高枕無憂是一句流傳很廣的成語,其實它講得還真不對。枕頭越高,仰臥睡覺時脖子就越會向前彎曲,這樣就令頸部的肌肉、韌帶這時候不但沒有放鬆,反而會處於緊繃狀態。像這位電話谘詢的患者,白天抹藥酒按摩貼膏藥令頸部肌肉放鬆了,舒服了,晚上幾個小時高枕頭又讓肌肉繃緊起來,自然淩晨時就會又痛醒了。
黃豆枕的優點在於它有很強的可塑性,將其枕於頸部,可以完美地填充頸部與床鋪之間的空隙,對頸椎起到良好的托墊作用,使之基本處於與床鋪平行的狀態。這樣就可以使頸椎、頸部的肌肉得到充分的放鬆,非常有利於疾病的康複與預防。
這個方法其實有著悠久的曆史。早在晉代葛洪《肘後備急方》中就載有用大豆裝入枕中,製成豆枕治療的記載。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也記載過:“治頭項強不得顧四方……大豆一鬥……納囊中枕之”,講的就是用黃豆枕來治療頸肩部僵硬疼痛。
患者聽完我這個辦法後,覺得很簡便,也很實用。於是當晚就做了一個黃豆枕。第二天一下子睡到了7點才醒,醒來後頸肩部症狀也比較輕微。她用了一兩個星期,漸漸地白天也不需要再抹藥酒貼膏藥了,還專門打電話來感謝我呢。
單獨使用黃豆枕對於頸椎病就有不錯的防治效果,如果想進一步加強療效,可再於枕頭內加入一些藥粉,比如下麵這個處方:桃仁、紅花、當歸、川芎、威靈仙,這五味藥按2:2:1:1:1的比例配製,具體分量可根據枕頭的大小、病情的嚴重程度來靈活調整。將以上藥物烘幹研成粗粉末,裝入黃豆枕頭內即可。這五味藥合稱為加味桃紅飲,方出自於《類證治裁》,有顯著的活血化淤、疏經通絡之效。
35.蛇酒治手指關節痛很妙
症狀:中老年人手指關節痛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取五步蛇、銀環蛇、眼鏡蛇三種蛇配製蛇酒,每次可服10~20毫升,早晚各一次,飯前空腹飲用。一個月為一療程。或在市麵上購買蛇酒飲用。
張太太是一位家庭主婦,今年56歲了,我給她看病時,她雙手的十指關節已經疼痛、僵硬有一年多了,天氣熱溫度高時會舒服些,天冷、下雨,或者洗完碗接觸冷水後就會更難受。來找我之前,她已經在風濕科、骨科都看過。風濕科醫生讓她抽血化驗,懷疑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但化驗的指標又不算很高,並不能確診,讓她先吃點消炎鎮痛藥控製一下;骨科醫生則考慮她是常年做家務,導致手指關節退化而出現慢性炎症,給她開了外貼的膏藥,外洗的藥劑。張太太用了幾個月,發現用藥時症狀還可以緩解,一停藥不久就又會複發,總不能斷根。
我當時給張太太采用針灸、中藥的方法,斷斷續續治療了一兩個月,但最後還是令張太太失望了,仍然是治療時好些,卻斷不了根,很容易複發。最後我隻好抱歉地跟張太太說,請她另請高明。
後來又見到張太太,是在一兩年後了。當時我在給一位患者治療,張太太是他的朋友,前來探望他。認出張太太後,我馬上想起之前給她治療的失敗經曆,就問她現在手指關節還痛不痛了。張太太告訴我現在好得很,早就沒有症狀了。我很好奇,處理完手上的工作後,就專門拉著張太太請教她是如何治好的。
張太太見我熱心請教,也沒有隱瞞,告訴自從結束在我這裏的治療後,她沒有再去醫院裏看病,因為她覺得自己的病正規方法已經無法治愈了。正好她有個親戚是在鄉下當民間醫生,她就前去谘詢,看有沒有什麼民間偏方可用。那位親戚一聽她的症狀,就告訴她這病好治,用他自己配製的蛇酒即可,並給了張太太一瓶,讓她回去一天喝兩次,每次20毫升,飯前空腹飲用,一個月為一療程。張太太半信半疑地回去試用,想不到喝完一瓶,手指關節的疼痛、僵硬竟然真的完全消失了,而且幾個月都沒有複發。直到冬天來臨,她的手指關節又有點不適,就再去找那位親戚要蛇酒,並且請教他這蛇酒是如何配製的。張太太那位親戚也沒有隱瞞,告訴她這酒是用三種蛇配製的,分別是五步蛇、銀環蛇、眼鏡蛇,每種蛇各等量,活蛇或蛇幹都可以用。活蛇要先殺死,去內髒,然後裝入大玻璃瓶中,倒入55度以上的白酒,將蛇全部浸潤,再密封,浸泡半年後,酒色就會淡黃,氣味略帶芳香及蛇腥氣,味道清潤又微澀,此時即可飲用了。張太太拿了一瓶酒回去,喝了半個月,手指的症狀又消失了,而且整個冬天都安然度過,到現在也沒有複發。
聽張太太這樣說,我很是驚訝,想不到蛇酒竟然有這樣好的功效。回家後我查閱了很多資料,才明白原來蛇酒的功效早在古書中就有記載。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寫到:“蛇主治中風濕痹不仁,筋骨拘急,口麵歪斜,半身不遂,骨節疼痛,有透骨搜風、截驚停搐之功,且能引藥至有風痰處,故能治風。”而酒浸蛇,酒能使蛇體有效成分溶解釋放,且容易保存,酒本身也有溫通血脈、去除風濕作用。蛇借酒性,酒助蛇力,更加強搜風通絡的作用。
現代藥理研究也發現,蛇酒的成分,能夠對抗關節處的慢性炎症反應,所以它不僅對手指關節痛有效,對於全身的其他關節如膝關節、肩關節等也同樣有效果。
張太太這個病例對我啟發很大,後來我自己在臨床中治療各類疑難病例,也開始使用蛇類中藥,發現確實效果要比我之前開的方子更佳,這也令我對蛇的“搜風通絡”之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這裏我把蛇酒的配方寫出來,倒不是希望讀者馬上就去配製,畢竟這個配製的方法需要半年之久,難以應急,倒不妨直接到市場上購買已配製好的蛇酒服用。這一篇更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讀者對蛇酒的功效有所認識,為治療自己的疾病多提供一個思維。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目前對蛇酒的成分研究還不是太深入,不排除極小部分患者對蛇酒不適應,飲用後產生心悸心慌等不適症狀,所以建議初次飲用蛇酒時,隻飲用幾毫升,如無不適,方可放心飲用。
36.有了“三兩半”,不再為骨質疏鬆煩惱
症狀:骨質疏鬆
老偏方:取炙黃芪30克、當歸30克、淮牛膝30克、防風15克混合,將黃酒250毫升倒入中藥內浸泡1小時後,再將藥取出,放水煎煮半小時後即可服用。每日1劑,分兩次服,30天為一個療程。
老年人骨質疏鬆是很常見的現象,此病輕者隻是引起疼痛症狀,重者則輕微磕磕碰碰就會導致骨折。在臨床上,我本人就見過多例老人家咳嗽後出現背部脊柱處嚴重疼痛,到醫院一檢查才發現是椎骨壓縮性骨折,原因就是患者有嚴重的骨質疏鬆,所以咳嗽的力量就把椎骨壓扁骨折了。
骨質疏鬆現在已經有了很多治療藥物,一般來說效果都還不錯,但也經常能碰到不靈的。比如,我遇到的一位患者蔡阿姨,她是一名退休幹部,五年前絕經,之後常感到腰腿疼痛,她也沒重視,後來症狀越來越嚴重,背部、腰腿痛得最厲害,行走、輾轉俯伸及天氣變化時加劇。她曾在內科及骨傷科診治,做過多項檢查,最後經過骨密度測定,確診為“骨質疏鬆症”,醫生給她開了鈣爾奇片口服,還肌注過密鈣息等藥物,但效果不太明顯,症狀一直改善不大。
後來蔡阿姨經人介紹來找我試試。初次見她時,我就覺得她的病會比較棘手,因為她臉色青白,沒什麼紅潤光澤;當時是夏天,外麵30多度,她竟然還穿著秋裝,再仔細詢問,得知她平常除了疼痛症狀外,還很怕冷,經常覺得氣短,吃飯沒胃口,大便稀爛,小便也多。給她把了脈,發現脈象也是非常虛弱。我知道這病治起來不太容易,普通的方法應該效果不會理想,想了半天,決定用一個較少用的方子,此方名為“三兩半”,是我從一位南京老中醫處學來的。此方用起來稍有點複雜,先取炙黃芪30克、當歸30克、淮牛膝30克、防風15克混合,將黃酒250毫升倒入中藥內浸泡1小時後,再將藥取出煎煮,三大碗水煎至一碗水即可服用。每日1劑,早晚分兩次服,30天為一個療程。
此方之所以叫做“三兩半”,是因為炙黃芪、當歸、淮牛膝、防風總共重105克,由於古代的1斤(500克)為16兩,相當於一兩為31.25克,105克恰好大約是三兩半的重量,所以此方就此得名。
中醫把骨質疏鬆症稱為“骨痿”,並認為其病機以脾腎虧虛,氣血不足為本。脾腎虧虛,氣血不足,不能濡養筋骨,本身就可導致骨骼關節疼痛,這叫做“不榮則痛”;正氣虧虛,風寒濕邪乘虛深襲入內,阻滯經絡,亦可導致全身疼痛,這叫做“不通則痛”。由此可見,骨質疏鬆所致疼痛實為本虛標實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