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灸療法最早文字記載在南北朝,它是不用火,不用艾,是用中草藥研成粉末貼於穴位上,而達到灸治效果的一種方法。又名為自灸、冷灸,也稱“藥物發皰”或“敷貼發皰”。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清初張璐《張氏醫通》均較為係統地介紹用天灸療法治療哮喘、瘧疾等呼吸道疾病。長期反複患呼吸道疾病的患者,由於久病所傷,肺氣一般都很虛弱,如果會診脈的話,一摸脈就能發現。肺氣虛弱一般使用藥補、食補就有效果,但臨床上也往往見到對藥補、食補均反應不敏感的,這時候就可以用天灸療法。
那麼具體要怎麼治療呢?很簡單,在幾個重要穴位貼上藥末就行了。首先,將白芥子、細辛、甘遂、延胡索按4:4:1:1比例共研細末,備用。然後取藥末10克,以新鮮榨取的生薑汁調和成糊狀,用勺子取一小勺糊狀藥物(體積約1立方厘米即可),放在膠布上,貼在背部的雙側肺俞(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寸)、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旁開1.5寸)、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一般貼5~10分鍾後即可感到穴位處有發熱感,這是正常現象,一般可於1小時後,再將膠布、藥物拔除,並將皮膚上的殘留藥物擦淨。但如果貼藥期間自覺穴位處過於發燙,也可提前將膠布及藥物拔除,以免發生皮膚燙傷。以上治療7~10天一次,一個月為一個療程,一般進行三個療程。
目前全國各地醫院使用的天灸藥物處方有多種,本文介紹的處方來自《張氏醫通》裏記載,也是臨床上最廣泛使用的處方。在《張氏醫通》中原文裏,還記載應該同時加入少量麝香,但麝香價格甚為昂貴,現代一般都會去掉麝香,隻保留其餘四味藥。方中白芥子利氣豁痰,溫中散寒,通絡;細辛祛風,散寒,開竅;甘遂瀉水積,破積聚;延胡索活血,散淤,理氣;生薑發表,散寒,開痰。諸藥合用,共同起到溫肺行氣的功效。而現代大量藥理學研究則顯示,天灸治療能夠對免疫係統的活性、功能產生積極的調節作用,從而達到“溫補肺氣”之功。
老伯聽明白了這個方法,回去使用兩個月後回來複診,說近期症狀改善明顯,人變精神了,鼻炎、感冒均發作頻率減少,近期未發作過支氣管炎,說話也比以前大聲了。我又給他把脈看看,發現他的肺脈已明顯改善,摸起來感到有力了,與之前難以觸及有很明顯區別。我囑咐他繼續使用,數月後他打電話給我說,已經有幾個月沒有發作過呼吸道疾病了。
其實,傳統的天灸,強調是在特定時節,即夏季或冬季進行治療,一般夏季三伏天時節治療3~5次,冬季三九天時節治療3次,以達到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的效果。不過,本文介紹的天灸療法,與傳統的天灸有點不同,不需要強調特定時節,而是強調次數更多,一般應要三個月左右。這是有臨床研究數據所支持的,有學者專門對在夏季、冬季進行天灸的患者,與春、秋季進行天灸的患者進行療效比較,發現二者並無明顯差異。另外,也有研究發現,天灸的療效與治療次數有正相關性,即連續治療次數越多,效果越佳。我自己在臨床實踐上也發現,能夠堅持進行數月天灸治療的患者,療效明顯要優於隻在夏天、冬天治療幾次的患者。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使用上述方法,貼藥後皮膚一般會出現局部紅暈,也屬正常現象,如有瘙癢感難以忍受,可以外塗些皮炎平等消炎軟膏以對症處理。如貼藥時間過長,會引起局部水皰,這也不必擔心,因為傳統的天灸治療本就要求在局部產生水泡,隻是現代人對此難以接受,所以一般不要求達到此目標,隻以局部皮膚發熱、紅暈即可。要是有水皰,代表療效更佳,此時注意不要抓破,待其自行吸收就可以了。隻要保護好水皰,不撓破抓破,就不會有皮膚感染的擔心。如果水皰引起的疼痛瘙癢症狀實在比較難受,外抹燙傷軟膏對症處理一下也就可以了。
27.咽喉腫痛,掐紅少商穴好得早
症狀:中老年人急性咽喉腫痛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
①用指甲或手指在雙手大拇指的少商穴處反複掐壓,令局部出現紅暈,甚至淤斑更佳。
②用一根消毒過的針,先在大拇指少商穴處消下毒,輕微刺一下,再局部反複擠壓,擠出數滴血液。(此法建議在醫師指導下進行。)
56歲的馮阿姨是一位街道幹部,前幾天,她來我門診看病,原來兩天前她的喉嚨出現了疼痛、灼熱感,吞咽時更為明顯,她自己上藥店買了感冒藥及抗生素服用也沒見好轉,含服潤喉片時可輕鬆片刻,但不久症狀又回來了。
我問她現在感覺怎麼樣,她說有點輕微發熱,呼吸時鼻孔也感到有股燥熱之氣。我又讓她張開口,再用電筒查看,隻見咽後壁黏膜充血明顯發紅,扁桃體也偏大。很顯然,這是急性咽喉腫痛的症狀。
急性咽喉腫痛是臨床常見的病症,一般都是由於細菌、病毒感染所致的。使用常規的感冒藥或者抗菌素,一般來說很見效。但對於中老年人來說,情況就可能不一樣了,因為中老年人在過往的歲月中,肯定得過多次咽喉疾病,常規的中西感冒藥、抗菌素等早已反複使用,或多或少會產生耐藥性,所以效果可能並不像年輕人那樣明顯。
我告訴她,有個方法可迅速消除病痛,馮阿姨聽了,問我什麼方法。於是我就拿出一根消毒過的針,先在她大拇指少商穴處消下毒,輕微刺了一下,再局部反複擠壓,擠出數滴血液。馮阿姨立即感到咽部疼痛、灼熱症狀大為減輕。第二天馮阿姨複診,說咽部症狀已完全消失了。
少商穴,又名鬼信,為孫思邈十三鬼穴之一,位於大拇指的末節橈側,距指甲角0.1寸處。少商穴屬於太陰肺經,為井穴,為本經脈氣始發之處,是治療咽喉腫痛的要穴。如針灸名著《玉龍歌》曰:“乳蛾之症少人醫,必用金針疾始除。如若少商出血後,即時辛安穩免災危。”這裏的“乳蛾”即現代所講的急性扁桃體炎,會引起明顯的咽喉腫痛。從中醫理論來看,急性咽喉腫痛主要由於外感風熱之邪,侵犯肺經所致,點刺肺經井穴並令之出血,是通過放血,使風熱之邪一並排出,給邪氣以出路,從而達到迅速起效的目標。金元時期名醫張從正曾說“出血即泄邪,邪出則正安”就是這個意思。
少商穴治療急性咽喉腫痛這個方法在臨床上有著大量的實踐經驗,一般隻要患者確有明確的風熱症狀,用了這個方法馬上就可以見效。該療法的現代機製現在還不太明確,但也有少量研究發現該療法能夠調節體內前列腺素等引起發炎、疼痛的神經遞質濃度,從而達到消炎、止痛的臨床療效。
在少商穴刺絡,如果在家庭自行使用,可以用消過毒的縫衣針即可進行。由於該療法需要刺破皮膚,可能有不少人會因此而產生畏懼,其實,倘若去醫院看病,一般是需要起碼紮個手指來進行血液化驗的,既然如此,何不直接先嚐試一下針刺少商穴的方法。我的一位兒科同行告訴我,他經常看到有家長抱著發燒的小孩前來看病,往往他會讓家長領小孩去抽個血化驗一下,再回來處方開藥。由於醫院人多,往往拿化驗結果回來,都是一個小時後的事了,很神奇的是,她碰到過很多次情況,小孩來看病時還發著燒,等一個多小時後拿著化驗單回來,燒竟然已經退下去了,她對此一直很迷惑不解,後來跟我說起這事,我想了一下告訴她,抽血的位置,一般是在肘關節附近,也就是肺經所在的地方抽血,排出了風熱之邪氣,當然還沒吃藥就已經退燒了。
當然,也有一個變通的方案:用指甲或手指在少商穴處反複掐、壓,令局部出現紅暈,甚至淤斑更佳。這樣算是一種變通的辦法,隻是血是在皮下,沒有溢出皮膚而已,效果肯定會比我做的差一些,但也有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