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醫看來,黃阿姨的症狀屬於肺脾兩虛的證型。患者剛開始感染外邪時,肺氣與外邪相爭,但始終未能把外邪完全清除出去,結果正氣與外邪,誰也不能占上風,打起了“持久戰”,久而久之,患者的肺氣虧損自然不必說,脾的氣也同樣受到損傷,這從患者食欲欠佳、食後腹脹、每天大便三四次且不成形這幾個症狀就可以看出。至於雙腿肌肉酸軟,同樣也是脾虛的特征,因為脾主肌肉,脾虛則肌肉失去濡養,自然酸軟無力。
對於這樣的患者,培土生金,就是一個理想的臨床思路。從中醫五行理論來看,脾胃屬土,肺屬金,土為母,金為子,母榮則子榮,因此,補脾氣,則能生肺氣。脾主管運化,肺主管呼吸,脾傳輸飲食水穀的精氣,向上輸送到肺,與肺吸入的氣結合,變化而成宗氣,所以有“肺為主氣之樞,脾為生氣之源”的說法,兩者相輔相成,彼此影響,這就是脾助肺益氣的作用。脾氣健旺,則肺氣充足;脾髒生血,陰血充盈,則可濡養滋潤肺陰,達到肺之陰陽平衡。另一方麵,脾運化水濕的功能又需借助肺氣的宣發與肅降。《素問?經脈別論》記載:“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意思就是說人體的水液,由脾氣上輸到肺,通過肺的宣發肅降作用而布散周身及下輸到腎或膀胱。
培土生金法在中醫治療慢性咳嗽中具有理想的效果。早在漢代,醫聖張仲景的黃芪建中湯治療肺虛損不足,可謂甘溫培土生金法的開端。李東垣認為“脾胃一虛,肺氣先絕”,創健脾益氣之法充實了“培土生金”的內容。李士材也說:“脾有生肺之能……土旺而生金,勿拘於保肺。”
鴨肫山藥粥其實主要是補脾之品,用來治療咳嗽,是取“培土生金”之義。鴨肫,即鴨胃,它與中醫的“雞內金”一樣,都是補益脾胃之佳品,但從食療上來說,一般取鴨肫口味更佳。山藥是補脾益氣之佳品,據史料記載,早在公元前700多年,各諸侯就把它當做貢品,進貢給周王室。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山藥對於人體的免疫係統功能增強有肯定作用,這也證明了它“補正氣”的效果。至於薏米,同樣也曾是貢品,據記載乾隆皇帝很愛吃薏米做的八仙糕。薏米歸脾、胃、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補益之效。現代藥理研究更發現,它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在皮膚科經常會使用薏米治療扁平疣、傳染性軟疣和尋常疣等病毒性皮膚病。顯然,對於慢性咳嗽來說,薏米這個抗外邪的作用,也是非常有益的。
25.甩腿扭膝,甩掉老慢支
症狀:老慢支
偏方:
①一手扶住支撐物,挺直身,先向前甩動小腿,使腳尖向前上翹起,然後向後甩,腳尖向後,腳麵繃直,腿亦伸直。兩條腿各輪流甩動20~30次。
②扭膝時兩足平行靠攏,雙膝並攏,屈膝微向下蹲,雙手放在膝蓋上,順時針扭動數十次,然後再逆時針扭動。反複3遍,扭完雙膝後隨意地活動活動肢體以做放鬆運動。
有句俗語“甩腿扭膝,八十不老”,說的就是人們如果好好保護下肢,八十歲也不會老。中醫認為,常甩腿扭膝,可促進下肢血液循環,舒通經絡,調整機體功能,延緩衰老。除此之外,常甩腿扭膝,還有一個意想不到的功效。
每逢周末,我都會帶小孩到小區的廣場玩,在廣場上,我注意到經常有位老人,靜靜地坐著,看著孩子和其他老人玩耍,覺得挺奇怪。後來我跟他熟悉了,也漸漸了解了他的情況。老人家姓張,今年70多歲了,有老慢支,走一會兒就氣喘,所以沒法參與其他老人的活動。他的病還經常加重,天氣一冷,就要感冒、氣喘、咳嗽、咯痰,要去小區的診所打吊瓶。
得知了張大爺的情況,我建議他不要一直這樣做,要想他的老慢支向好的方向發展,就得進行適度的體育運動。張大爺說他也明白,很多醫生也告訴過他這個道理,但他走一會兒就要氣喘,更別提像什麼跑步、遊泳等劇烈運動了。我告訴他有個辦法很適合,原地就能實施,就是常做甩腿扭膝的動作。具體動作:甩腿時先一手扶樹或牆或穩定的支撐物,挺直身,先向前甩動小腿,使腳尖向前上翹起,然後向後甩,腳尖向後,腳麵繃直,腿亦伸直。兩條腿各輪流甩動20~30次。另外,扭膝時兩足平行靠攏,雙膝並攏,屈膝微向下蹲,雙手放在膝蓋上,順時針扭動數十次,然後再逆時針扭動。反複3遍,扭完雙膝後再稍事隨意地活動活動肢體以做放鬆運動。
我又囑咐他,甩腿扭膝動作可反複進行,每天運動一次,每次運動約半小時,具體時間根據自身體質狀況進行靈活調節,以運動時和運動後無明顯疲勞不適感為宜。
張大爺剛聽這個方法有點半信半疑,但知道我是醫生,他也願意試試。此後,張大爺每天堅持這個方法,一開始隻能做上幾分鍾,就要停下來喘氣,堅持上一個月後,他漸漸能夠鍛煉上半個小時了。張大爺自己感覺氣喘的症狀改善很多,可以走上十幾分鍾也不會喘氣。他繼續堅持了兩個多月,一個周末我再帶孩子去廣場,驚奇地發現他竟然和一幫老人一起在笑容滿麵地打太極呢。
後來,張大爺還是忍不住好奇地問我,為什麼甩腿扭膝這個方法對老慢支管用呢,我一時半會也答不上。這些專業的醫學術語,張大爺未必能聽懂。好吧,在此我就簡單地說明一下。
現代醫學發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除了呼吸道症狀外,還有常見的骨骼肌消耗、營養不良等肺外表現。因此進行常規的藥物治療外,還強調進行全身的運動訓練,尤其是涉及多組大肌群的下肢運動訓練來優化身體其他係統的功能,將肺功能障礙的影響降到最低,減輕患者的臨床症狀,提高生活質量,即目前所提倡的“肺康複”。2007年美國胸科醫師協會和美國心肺康複協會聯合推出的《美國肺康複醫學指南》,已經將下肢肌肉運動訓練作為COPD患者肺康複的必需內容,推薦等級為1A級。大量臨床研究表明,下肢運動訓練使COPD患者的步行距離、最大運動負荷、最大攝氧量均顯著增加,通氣功能和心功能均能明顯改善。
現代醫學提倡的下肢運動訓練可以采取的方式包括步行、爬樓梯、遊泳、踩自行車等。不過,對於張大爺這樣年紀的老年患者,這些方式顯然不太適合,萬一如果摔倒了,那就更得不償失。相比之下,我們中國傳統的甩腿扭膝方法,基本是在原地訓練,安全性很高,是最適合於張大爺的下肢訓練方法。
那麼,下肢運動訓練應該堅持多久呢?目前研究認為,即便是每周2次,每次40分鍾的訓練頻率,堅持8周,也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最後值得提醒的是,在“很老很老的老偏方”係列書第二冊(《很老很老的老偏方,女人煩惱一掃光》,第223頁:《吹泡泡,老慢支標本兼治》)中,曾介紹過吹泡泡的呼吸訓練方法,對於老慢支、肺氣腫患者,建議一並使用,效果更佳。因為在現代醫學中的肺康複治療體係中,主要包括了呼吸肌訓練、運動鍛煉等。吹泡泡這個方法,實際上就是呼吸肌訓練,而本文介紹的甩腿扭膝,自然就是運動訓練了。
26.穴位貼藥末,遠離呼吸道疾病
症狀:中老年人呼吸道疾病長期反複發作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取白芥子、細辛、甘遂、延胡索按4:4:1:1比例共研細末,備用。取藥末10克,以新鮮榨取的生薑汁調和成糊狀,用勺子取一小勺糊狀藥物,放在膠布上,貼在背部的雙側肺俞、脾俞、腎俞穴處,一般貼5~10分鍾即感發熱,可於1小時後,再將膠布、藥物拔除,並將皮膚上的殘留藥物擦淨。如果貼藥期間自覺穴位處過於發燙,可提前將膠布及藥物拔除,以免皮膚燙傷。
一場秋雨一場寒,秋季氣候多變,每年這個時候,都有不少中老人患上呼吸道疾病。記得去年秋天,一位老伯在女兒的陪同下來找我看病,這位老伯患有多年的呼吸道疾病,鼻炎、咽喉炎、支氣管炎、感冒,經常發作,平均每個月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不舒服。不是鼻炎犯了流鼻涕,就是咳嗽咯痰,要麼就是喉嚨痛、發熱頭痛腦熱。
我給老伯把脈時,發現他的肺氣很弱,具體表現是他的右手“寸”脈處非常虛弱,幾乎無法觸及脈搏跳動。再問一下他的症狀,原來他發病時如果有咳嗽咯痰,一般痰是清稀色白,咳嗽的聲音很小,有氣無力一樣,經常覺得神疲體倦、少氣懶言,說話聲音也很小,經常還有些氣喘、胸悶,這些都是肺氣虛的表現。他女兒介紹說,她老爸其實也挺在意自己的身體,經常煲些黃芪、黨參之類的補品來吃,兒女們也很孝順,什麼野山參、冬蟲夏草的名貴補藥,都買過給他服用,但就是沒什麼改善。看來王老伯對藥補、食補都不敏感,於是我建議他采用外治療法——天灸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