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長壽健腦老偏方,做健健康康的中老年人(3 / 3)

聽陳大媽這麼說,我覺得很神奇,問她是什麼方法,她也就告訴我了。這個方法叫“閉天門”:即雙唇緊閉,屏氣咬牙,把整口上下牙齒緊緊合攏,且用力一緊一鬆地咬牙切齒,如此反複30次以上,每天進行3次。

後來我把這個方法也介紹給其他老年頭暈頭昏的患者,以供他們自行操作,輔助治療,結果發現確實能夠提高療效。那麼這個方法為什麼有效呢?我查閱了不少資料,發現這個方法可能是通過打通、建立腦動脈側支循環來達到效果的。側支循環,其實就是一些小動脈血管,平常不怎麼開放,或者說使用得不多。打個比喻,黃金周我們出外旅遊,高速路,也就是主幹道往往會大塞車,不好走,但走國道、省道甚至村路,反而會很通暢,迅速到達景點。這些國道、省道、村路,就是側支循環。

腦動脈側支循環在臨床上有著很重要的意義,比如缺血中風,也就是某根幹道腦動脈堵塞,血流供應不上,但如果患者的側支循環能夠及時建立,那麼患者的中風症狀就會輕微,很快康複,反之,則會造成嚴重的神經細胞大片壞死,留下嚴重後遺症。臨床上還經常會看到一些患者,他們隻是來體檢,或者因為輕微頭痛來檢查,經過腦血管的檢查,發現其實已存在著嚴重的腦部大動脈狹窄或閉塞,本應出現癱瘓症狀才對,但由於他們的側支循環已打通並運行良好,所以大動脈的堵塞並沒有造成腦部供血不足。近年來,醫學界對於腦側支循環越來越重視,越來越關注、投入研究。

“閉天門”在反複做數十次緊緊鬆鬆的“咬牙切齒”動作時,實際上是使頭部、頸部的血管和肌肉、頭皮及麵部有序地處於一收一舒的動態之中,這樣會對腦部的血流產生積極的影響,最起碼是加速了腦血管血流的循環。通過這樣的反複練習,可能最終促進了腦血管側支循環的建立,從而改善了陳大媽的腦部供血,使她頭昏症狀消失。

總之,“閉天門”這個方法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老年人不妨經常做做,對於改善腦部血液循環定有幫助。此外,做“閉天門”動作,同時舌頭再不斷地叩擊牙齒,其益處在“赤龍攪海”篇節中已經提過了。

6.簡單艾灸,預防中老年中風

症狀:中老年性中風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將艾條點燃,在雙側足三裏、懸鍾穴處,距離皮膚3厘米左右施行艾灸,以局部皮膚覺得溫暖,又不覺得過燙為度。每穴艾灸約5分鍾,每周至少進行2次。如能每日進行,效果更佳。

中風病在現代社會中發病率是越來越高了,以我的直觀感覺來說,我所在的單位,十年前隻有一個神經科,現在已經開設了八個神經科,一個康複科,而且床位經常還很緊張。學術會議交流時,了解到全國各地的情況也大致相似。

中風病的危害我不必多說了,如何避免中風的發生,一般人也都大概知道需要定期體檢,盡早控製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以及常服些活血化淤的藥物等等常識。這些方法確實能降低得中風病的概率,但絕非能給出100%的保證,很多人即便按照這些正規方法執行,仍然會得上中風病。為了盡可能避免中風病的發生,多配合一些其他手段是很有必要的,下麵介紹的這個偏方就卓有成效。

五年前我診治過一位五十多歲的老幹部,當時他的左半身突然感到麻木和乏力,症狀持續約一小時左右,家裏人很著急,急忙把他送進醫院,一番檢查後,確定是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並且發現有高血壓病。住院期間醫生給患者開了降壓藥,使用了阿司匹林來預防腦缺血、腦血栓形成,觀察一周後,病情穩定就讓他出院了。出院後他定期來我的門診,一般一個月會來上一至兩次。三個月後,他複診時告訴我,前一天又出現了一次半身麻木乏力,雖然隻持續了幾分鍾,但也嚇得他夠嗆。我給他換了更好的西藥,還配了中藥湯劑給他口服,但不到半年,他又出現了一次這樣的發作。

老人家很緊張,問我還有沒有什麼辦法,我想了一下告訴他有,但有點麻煩,需要他自己在家裏操作。具體是將艾條點燃,在雙側足三裏、懸鍾穴處,距離皮膚3厘米左右施行艾灸,以局部皮膚覺得溫暖,又不覺得過燙為度。每穴艾灸約5分鍾,每周至少進行2次。如能每日進行,效果更佳。

足三裏這個穴位,在已經出版的“很老很老的老偏方”係列書中我經常提到,可能很多讀者都知道它的位置了,它在外膝眼穴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處,如果講的更簡單,就在小腿前骨上摸至膝蓋處,摸到一個“斜坡”,外側1橫指處就是了。而懸鍾穴在哪裏呢?找懸鍾穴其實比足三裏還容易,就在足部外踝尖直上3寸的地方,那裏就是懸鍾穴了。

艾灸足三裏穴和懸鍾穴,對中風病,特別是缺血性中風病是具有專門的預防作用的。中醫認為缺血性中風的產生與氣虛有密切關係,《內經》說:“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金元醫家李東垣認為“本氣自虛”“形盛氣衰”是腦缺血的根本原因,由於氣虛,導致血行無力,於是就容易發生血淤,導致缺血性腦病的發生。而足三裏穴是足陽明胃經的重要穴位,足陽明胃經被稱為“多氣多血”之經,在此穴艾灸有顯著的補氣之效。俗語有雲“三伏灸三裏,好比吃母雞”,中醫也說“若要身體安,三裏常不幹”。可見艾灸足三裏穴是一種曆史悠久的預防保健、強身健體方法。至於取懸鍾穴的原因在於:此穴又名為絕骨穴,被稱為“髓之會”,《難經疏》雲:“髓病治此”。中醫理論認為,腦居顱內,由髓彙集而成,故名髓海。因此,灸絕骨穴,能起到補髓充腦之效,從而達到預防腦病之功。

艾灸預防中風也得到了現代科學研究的支持,通過TCD儀器檢測腦血管情況,發現如能每天1次,堅持20天以上艾灸足三裏、懸鍾穴,腦血管的舒縮反應能力就能提高,腦血流的自動調節功能就能改善。突發情況下腦部的供血功能和腦部側支循環代償功能也會增強。有研究對出現中風先兆的患者進行艾灸足三裏等穴位的幹預治療,平均每周治療2次以上,堅持10個月後,發現使用艾灸者再次出現中風先兆症狀的概率要下降一半左右。

老幹部聽我解釋完,連忙說艾灸這個辦法好,可是他之前沒有試過艾灸,他問這個辦法個人能否掌握。我笑著勸他放心,艾灸雖然要生火,其實還是很簡單的。用時隻要注意控製好距離,離皮膚最好能保持3厘米左右,以免皮膚燙傷。對於老人來說,如果覺得保持這個動作有困難,可以讓家人幫他治療。

老幹部回家後果然按照這個辦法來做。一個月後他來複診,反映說感覺確實不錯,頭腦覺得比以前清醒,精神很是不錯。如此堅持下去,到現在已經有四年餘了,他還是定期來找我看看,短暫性腦缺血的症狀至今也沒有再出現過。

另外要提醒一下,糖尿病患者的皮膚感覺一般較正常人會較為遲鈍些,使用此方時,尤其需要注意把握好艾灸的距離,以免燙傷。

7.每天含一片西洋參,不用擔心低血壓

症狀:中老年低血壓

偏方:取一小片西洋參,約拇指頭大小,每次含10分鍾左右,每天3次,2周為一療程。或購買市麵上出售的西洋參含片,按說明書服用。

羅叔叔是我們醫院的老患者,人已快七十歲了,大毛病沒有,小毛病卻不斷。幾個月前,羅叔叔在我這裏看腰腿痛,差不多治好了,我約他再來複診,老人家卻沒再來。直到一個多月後才現身,這才得知他前段時間進了醫院,起因是那天早上他本想來找我,不料在家裏久坐起身時突然頭暈發作,眼前一片漆黑,渾身冒冷汗,一下摔倒在地。摔倒時還傷了手腕,造成骨折,於是入院做了手術,住了兩個星期,回家後又靜養了一段時間。

羅叔叔的骨折治好不久後,又來找我看病,原因是他一站起來就頭暈發作的這個症狀一直沒消失,住院期間由於是主要臥床為主,沒怎麼活動,還沒出現,出院後在家裏這兩個星期,大概每一兩天就會有一次。老人說這次骨折前,其實他也偶爾有這樣的情況,但因為發作次數少,沒有重視。聽他講完,我告訴他這應該是老年性低血壓引起的,叫做體位性低血壓。

雖然老年人以高血壓為主,但低血壓者也不算少見,據統計,65歲以上老年人中,老年性低血壓者約占10%左右,而且以體位性低血壓多見。老年人由於年老體虛,活動量小,代謝低下,或患多種老年疾病,這樣就有可能出現老年性低血壓。低血壓臨床表現有頭暈目眩、倦怠乏力、胸悶氣短,嚴重者可致心腦血液灌注不良,容易導致暈厥、休克、中風、心肌梗死等嚴重並發症,其危險性不容忽視。

羅叔叔聽了我的話後很感慨地說,他的血壓一直不高,還引之為豪呢,沒想到這血壓低也能惹出事來。我給他測了個血壓,果然,才95/55mmHg。當收縮壓≤90mmHg或舒張壓≤60mmHg時,就可臨床診斷為低血壓。我叫羅叔叔放心,低血壓還是容易對付的。最簡單的方法是每天含一點西洋參。具體是取一小片西洋參,約拇指頭大小,每次含在口中10分鍾左右,每天3次即可,兩周為一療程。也可以購買市麵上出售的西洋參含片,按說明書服用。

羅叔叔采用西洋參含服的方法,使用一周後,症狀大為減輕,基本不再出現體位性發作,我再囑咐他持續使用一周,以後再定期含服一下。羅叔叔依言行事,一直到現在也沒有再發作過。多次測量血壓,也都穩定在100/65mmHg以上。

患有低血壓的老年人,一般是較消瘦,體質較為虛弱的人,治療上要強調益氣升陽,西洋參具有益氣扶正的功效。藥理學研究發現其有保護心血管的作用,所含有的人參皂苷有類似強心苷效應,能夠增強心肌收縮力,提高心輸出量,增加循環血容量,升高血壓;增加心肌供氧和提高心肌工作效率,對心氣虛患者有效;另外,它還對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有抑製作用,可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環。很多低血壓、心率慢的患者用西洋參後,血壓、心率都能有所上升,症狀明顯改善。

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西洋參升壓的藥理作用與西醫的血管活性藥物不同,它不是直接通過神經介質使血管收縮來升壓,而是通過強心、擴冠、抗心肌缺血,刺激垂體——腎上腺皮質係統,提高機體耐缺氧和抗應激能力,改善微循環等一係列綜合性的調節使血壓升高。因此,其升壓作用緩和且較為持久,血壓穩步上升,長期穩定於某一水平,無較大反複。這個方法安全性也很高,而且含服非常簡便。

此外,如果不想用西洋參,還可以飲用黃芪水。采用黃芪15克,浸泡於熱水中5~10分鍾後飲服,每天兩次,兩周為一療程。這個方法也是為了益氣升陽,有同樣類似的療效。但要論簡便性來說,自然還是含服西洋參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