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物質世界中,其實人人都可能有過浮躁的心理,但是這也許隻不過是一個念頭而已。一念之後,人們還是該做什麼就做什麼,不會因此而迷失了方向。然而,當浮躁使人失去對自我的準確定位,使人隨波逐流、盲目行動的時候,就會對家人、朋友甚至社會帶來一定的危害。
那些焦慮和煩躁不安的人,多半不能適應現在的世界,而跟周圍的環境脫離了所有的關係,退縮到自己的夢想世界,以此來解脫自己心中的憂慮。
確實,隨著社會的開放,現在的時代真的和從前不一樣了。社會變革對原有結構、製度的衝擊太大,一些原有體製正在解體或成為改革的對像,而新的製度相應又尚未建立起來。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就很難對自己的行為進行預測,很難把握自己的未來。同時,伴隨著社會轉型期的社會利益與結構的大調整,有可能使一部分原來在社會中處於優勢的人“每況愈下”,而原來在社會中處於劣勢的人反而高了起來。每個人都麵臨著一個在社會結構中重新定位的問題,即使是百萬大款也不能保證他永遠揮灑自如。那些處於社會中遊狀態的人更是患得患失,戰戰兢兢,在上流與下遊兩個端點間做文章,於是,心神不寧,焦躁不安,迫不及待,就不可避免地成為一種社會心態。
那麼,怎樣才能讓躁動的心安靜?
1.在攀比時要知己知彼
“有比較才會有鑒別”,比較是人獲得自我認識的一種重要方式,然而比較要得法,也就是說要“知己知彼”,知己又知彼才能知道是否具有可比性。例如,相比的兩人能力、知識、技能、投入是否一樣,否則就無法去比,從而得出的結論就會是虛假的。有了這一條,人的心理失衡現象就會大大減低,也就不會產生那些心神不寧、無所適從的感覺了。
2.開拓當中要有務實精神
改革需要有開拓、創新、競爭的意識,但是也要有持之以恒、任勞任怨的務實精神。務實就是“實事求是,不自以為是”的精神,是開拓的基礎。沒有務實精神,開拓隻不過是花拳繡腿,這個道理是人人都應該弄懂的。
3.遇事要善於思考
不能崇尚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盲從主義,考慮問題應從現實出發,不能跟著感覺走,不能做違法違紀的事,要看到命運就掌握在自己手裏,道路就在腳下,看問題要站得高、看得遠,切實做一個實在的人。
消除對某些事物的恐懼
恐懼症是對某一特定的現象產生持續的和不必要的,並不得不采取回避行為為特點的一種神經症。從生理因素來看,恐懼症與人的神經類型有關。神經類型為弱型者,對刺激反應敏感,對不良環境反應較一般人強烈,容易產生心理障礙;從社會環境因素來看,輿論影響、心理暗示、生活中不愉快的體驗都可能成為恐懼症的誘因。那麼,要怎樣控製恐懼症的發生呢?
1.轉移刺激
把刺激物暫時移開,但也不能消除對刺激的恐懼。有的學者報告,一個小孩看見田雞就很懼怕,在兩個月之內不讓小孩見到田雞,就消除了懼怕。可是,以後小孩又見到了田雞,他仍然和從前一樣恐懼。所以說,這種方法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2.屢現刺激
這是讓人反複接受恐懼的刺激,使其逐漸適應這種刺激,而不再懼怕。例如,有的人害怕針灸療法,但針灸對他的疾病有較好的療效,這時醫務人員就要對病人講解針灸的知識,針灸治療疾病的好處,而且每天都給他適當進行針灸,這樣時間長了病人也就慢慢適應了,不但不怕針灸反而很喜歡這種治病的方法。使用這種方法控製恐懼是受一定限製的。比如,有的病人害怕針灸治病,甚至於見到一見到那麼的針灸針就嚇得暈過去,在這種情況下硬讓他接受針灸治療反而會增加他對針灸的恐懼情緒,得不到預期的效果。
3.條件聯係法
有人做過試驗,一個3歲的小孩見了兔子就害怕,那麼以後在他吃飯時,把盛有兔子的籠子放在較遠的地方。從此每次在他吃飯時都把兔籠子提出來,而且逐漸縮短他與兔子的距離,結果是小孩不但消除對兔子的恐懼,而且常把小兔放在自己腿上玩耍。
4.掌握知識法
人的恐懼大多是缺乏科學知識胡思亂想而造成的。有的學者說:“愚笨和不安定產生恐懼,知識和保障卻拒絕恐懼。”有的學者進一步指出“知識完全的時候,所有恐懼,將統統消失”,所以人們要多學習知識多看書,以科學的頭腦去取代恐懼的心理。這種方法不但效果好,而且還可增長知識。
5.轉移注意
使自己從恐懼的對象上轉移到與他無關的方麵去。比如,有的小孩最怕打針,但為了治病必須打針。這時醫務人員在給他打針時,讓小孩看看牆上的畫,或給他個小玩具,使他的注意力集中在畫或玩具上,而不再注意打針,恐懼也就消除了。這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
6.直接動作
這是充分愛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去接觸恐懼的東西,達到消除恐懼的目地;例如,有人怕在眾人麵前講話,以後凡是遇有這種場合,自己非但不退縮,反而主動講,鍛煉自己的意誌,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