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猜疑心理
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愛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審視對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別人議論什麼,就認為人家是在講自己的壞話。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風捉影,節外生枝,說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結果隻能是自尋煩惱,害人害己。
5.逆反心理
有些人總愛與別人抬杠,以此表明自己的標新立異。對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說好他偏偏說壞;你說一他偏說二;你說辣椒很辣,他偏說不辣。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嚴格界限,常使人產生反感和厭惡。
6.排他心理
人類已有的知識、經驗以及思維方式等,需要不斷地更新,否則就會失去活力,甚至產生副效應。排他心理恰好忽視了這一點,它表現為抱殘守缺,拒絕拓展思維,促使人們隻在自我封閉的狹小空間內兜圈子。
7.羞怯心理
羞怯心理是絕大多數人都會有的一種心理。具有這種心理的人,往往在交際場所或大庭廣眾之下,羞於啟齒或害怕見人。由於過分的焦慮和不必要的擔心,使得人們在言語上吱吱唔唔,行動上手足失措。長此下來,會不利於同他人正常交往。
8.敵視心理
這是交際中比較嚴重的一種心理障礙。這種人總是以仇視的目光對待別人。這種心理或許來自童年時期被家庭環境使人受到的虐待,從而使他產生“別人仇視我,我仇視一切人”的心理。對不如自己的人以不寬容表示敵視;對比自己厲害的人用敢怒不敢言的方式表示敵視;對處境與己類似的人則用攻擊、中傷的方式表示敵視。使周圍的人隨時有遭受其傷害的危險,而不願與之往來。
其實煩惱都是自找的
每個人都曾有過煩惱或正在經曆煩惱,事實上,這些煩惱都是我們自找的。一個浮躁的人往往樂於自尋煩惱。你可以尋找甜蜜的愛情,你可以尋找美好的生活,但你決不可以自尋煩惱。
每個人都有七情六欲和喜怒哀樂,煩惱也是人之常情,是人人避免不了的。但是,由於每個人對待煩惱的態度不同,所以煩惱對人的影響也不同,通常人們所說的樂天派與多愁善感型就是顯然的區別。樂天派的人一般很少自找煩惱,而且善於淡化煩惱,所以活的輕鬆,活的瀟灑。而多愁善感的人喜歡自找煩惱,一旦有了煩惱,憂愁萬千,牽腸掛肚,離不開,扔不掉,活的有些窩囊。
其實,人生的大多數煩惱都是自找的,本來就沒有煩惱,或者說原本就不是煩惱。美國心理治療專家比爾·利特爾經過研究認為:一個人若有以下心理或做法,必定會促使其自尋煩惱、無事生非。
1.把別人的問題攬到自己身上
如果你把別人的問題攬到自己身上而自怨自艾,把某些人不喜歡你的責任也統統歸因於自己,那麼過不了多久,你就會煩惱成疾。
2.做不可能實現的夢
最可憐的人是那些慣於抱有不切實際的希望的人。如果一個人把自己的目標製定得高不可攀,他就會因為不能實現目標而煩惱。
3.盯著消極麵
牢牢記住你有多少次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者記著有多少次別人對你說話的態度不友善。如果你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不好的、吃虧的事情上,你就會運用這種消極的思想方法來給自己製造煩惱。
4.製造隔閡
絕不去讚揚別人,確實做到不使用任何鼓勵之辭;其次,喋喋不休地批評、挑刺、埋怨、小題大做。這是製造隔閡、自尋煩惱的妙法。
5.滾雪球式地擴大事態
當問題第一次出現時就正視它,它就很容易化為烏有。反之,如果讓問題像滾雪球一樣不斷地擴大下去,最後滾雪球的人總是遵照一條簡單的規則行事:“如果錯過了解決問題的時機,索性再往後拖拖。”這樣,隻會使問題變得更糟,必定會導致你的忿怒和苦惱埋在心底幾個月甚至幾年。
6.以殉難者自居
母親們過度地承擔家務勞動,然後對自己說:“沒有一個人真正心疼我,對我們家來說,我不過是個仆人而已。”當父親的也能采取同樣的方法:“我的骨架都累散了,誰也不把我當回事,大家都在利用我。”經常這樣想,必定會使你煩惱異常,而且還能使周圍的人感到討厭,令你的感覺變得更糟。
把自卑拋到腦後
自卑就是自己輕視自己。這種人不願與人往來,缺少知心朋友,隨之而來的,常有內疚、煩惱,甚至有悔恨情緒。自卑對人的影響是很大的,它可以使人情緒低落、鬱鬱寡歡、感到疲勞、心灰意懶、注意力不集中、缺少生活中應有的樂趣,並由此陷入不可自拔的痛苦境地。
自卑就像蛀蟲一樣吞噬著人的人格,是人們走向成功的絆腳石,也是人們快樂生活的攔路虎,所以,人們需要跨越自卑,這樣才能夠擁有自信。那麼,怎麼做才能跨越自卑,擁有自信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做起。
1.勇於突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