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時人的心跳會加快,肌肉、毛細血管擴張,血液流動加快,同時肌肉有節律性地收縮會擠壓小靜脈,促使血液很快地流回心髒。此時如立即停下來休息,肌肉的節律性收縮也會停止,原先流進肌肉的大量血液就不能通過肌肉收縮流回心髒,造成血壓降低,出現腦部暫時性缺血,引起心慌氣短、頭暈眼花、麵色蒼白,甚至休克昏倒等症狀。所以,運動後要繼續做一些小運動量的動作,呼吸和心跳基本正常後再停下來休息。
2.不宜馬上洗澡
運動時體內大量血液分布在四肢及體表,一旦運動停止,增加的流量還要持續一段時間。若運動後馬上洗澡,會導致血液過多進入肌肉和皮膚,導致心髒和大腦的供血不足。
3.不宜立即就餐
運動時神經係統控製著肌肉活動,血液循環加快。如運動後馬上進食,會增加消化器官的負擔,引起功能性紊亂。
4.不宜暴飲止渴
運動後口渴時,有的人就暴飲涼開水或其他飲料,這會加重胃腸負擔,使胃液稀釋。這樣既降低胃液的殺菌作用,又妨礙對食物的消化。而喝水速度太快也會使血容量增加過快,突然加重心髒的負擔。引起體內鉀、鈉等電解質發生一時性紊亂,甚至出現心力衰竭、胸悶腹脹等。所以運動後不可過量過快飲水,更不可喝冷飲,否則會影響體溫的散熱,引起感冒、腹痛或其他疾病。
5.不宜大量吃糖
有的人在運動後覺得吃些甜食或糖水很舒服,就以為運動後多吃甜食有好處,其實運動後過多吃甜食會使體內的維生素B1大量消耗,人就會感到倦怠、食欲不振等,影響體力的恢複。因此,劇烈運動後最好多吃一些含維生素B1的食品,如蔬菜、肝、蛋等。
6.不宜飲酒除乏
在運動後,人的身體機能會處於高水平的狀態,此時喝酒會使身體更快地吸收酒精成分而進入血液,對肝、胃等器官的危害就會比平時更甚。長期如此可引發脂肪肝、肝硬化、胃炎、胃潰瘍、癡呆症等等疾病。運動後喝啤酒也不好,它會使血液中的尿酸增加,使關節受到很大的刺激,引發炎症,造成痛風等。
7.不宜吸煙解疲
運動後吸煙會使人體新陳代謝加快,體內各器官處於高水平工作狀態,而使煙霧大量進人體內,還會因運動後的機體需要大量氧氣又得不到滿足,而更容易受一氧化碳、尼古丁等物質的危害。所以說,此時吸煙比平時吸煙對你的危害更大,同時,氧氣吸收不暢還影響機體運動後的恢複,讓人更容易感到疲勞。
避免運動後肌肉酸痛
運動醫學上將運動引起的肌肉酸痛分為兩種:一種是運動後疼痛立即出現,但其消失得也快,這種叫做急性肌肉酸痛;另一種是在運動後幾小時或一夜之後才出現,並伴有疲倦乏力,甚至會出現肌肉痙攣、僵硬等症狀。這種肌肉疼痛消失得比較緩慢,常常3-4天甚至6-7天之後才能完全恢複,這種症狀則稱為延遲性肌肉酸痛或運動後疲勞。
1.怎樣避免運動後肌肉酸痛
·熱身運動。運動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就像是低強度的有氧運動,或低負荷的重量訓練,將能使肌肉活動部位的關節放鬆,加速血液循環,並要適當地伸展活動肌群。
·循序漸進。運動的負荷、運動的時間要采用漸進式的方式逐漸增加,不要超過個人的能力範圍。
·避免離心性收縮。從事不熟悉或不常從事的運動型態,特別是從事反複離心肌肉收縮運動時,更容易發生肌肉酸痛的現象,所以應該避免離心性收縮的運動。
·避免陌生運動。對於不熟悉的運動項目,應盡量避免參與,除非有教練指導,否則易出現肌肉酸痛或運動傷害。
·避免過度運動。不少人平時很少運動,偶爾運動一次,要把自己累得不行才覺得“過癮”,這樣難免第二天腰酸腿疼,所以不常運動的人要注意運動時適可而止。因為一次大量運動不但不能達到鍛煉的目的,反而對身體有害。
·放鬆運動。從事激烈運動後的放鬆運動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配合活動部位的伸展,可促進循環,可有助於減緩甚至避免肌肉酸痛的發生。
·律性運動。運動貴在長期堅持,且有規律性,如此不僅能鍛煉身體,還可以提高身體耐受性,減少肌肉酸痛的發生。
2.肌肉酸痛的自我處理
·休息。休息能減緩肌肉酸痛的現象,並可慢慢促進血液循環,能加速代謝產物的排除,並能消除肌肉酸痛部位營養的供給與修複,使之恢複正常。
·靜態伸展。牽伸肌肉可加速肌肉的放鬆和拮抗肌的緩解,有助於痙攣肌肉的恢複。對酸痛局部進行靜態牽伸練習,保持伸展狀態2分鍾,然後休息1分鍾,重複進行,每天做幾次這種伸展練習有助緩解痙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