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防護牆三 適當運動捍衛健康(5)(1 / 2)

·根據病種選擇。在進行鍛煉時不能不考慮身體患有某種疾病的因素。高血壓患者:適合散步、騎車、遊泳等,通過全身肌肉的反複收縮,使血管收縮,有助於血壓下降。心髒病患者:心功能Ⅰ、Ⅱ級的輕症病人可選擇散步慢跑等運動;心功能Ⅲ、Ⅳ級或心絞痛發作頻繁者可做一些如太極拳等保護性輕微運動,以不增加心跳數為宜。哮喘病患者:跑步、球類、騎車等可誘發哮喘發作,不宜進行;遊泳、棒球、滑雪等運動項目,則可改善症狀,其中遊泳尤佳。

運動要講究“4個合理”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崇尚健康,運動健身蔚然成風。但有些人不考慮自己的身體情況,盲目跟風,結果可能適得其反。進行以健身防病為目的的體育活動,應當合理運用運動的四大要素,並加強自我監測。特別是中老年人心髒泵血功能、肺通氣能力逐年下降,骨質疏鬆又使骨折危險性增大,更要注重運動的合理性。

1.運動強度要合理

運動強度是確保運動效果和安全的重要指標,包括心率、代謝當量、功率等。以心率為例,一般來說,運動的目標心率以達到最大心率的60%-80%為宜。在開始運動訓練時,如40-49歲、50-59歲、60-69歲的最大心率分別是178、167、164次/分,選擇最大心率的60%的值作為運動的目標心率比較合適,分別是107、100、98次/分。

2.運動時間要合理

為了不引起骨關節的損傷和高能量消耗,中老年人通常不宜進行高強度短時間的運動,而應選擇低強度長時間的運動。在運動開始的第1周,應先進行低、中等強度活動20-30分鍾,2-4周後如果沒有不適,運動時間可以逐漸增加到45分鍾。對於健康情況較差的人,每天運動3-5分鍾也是有益的。

3.運動頻度要合理

運動頻度取決於運動強度和每次運動持續的時間,通常為每周3次。在剛開始運動時,最好隔日運動,在逐漸適應後再每天運動,就會產生較好的訓練效果。

4.運動進度要合理

運動進度取決於個體的體能、健康情況、年齡以及運動訓練目標。通常可分為開始階段、適應階段和維持階段。開始階段一般為4-6周,健康情況差的則需要6-10周,這一階段宜從事伸展、體操等低強度的有氧運動,不致引起組織損傷和肌肉疼痛。開始每次運動的總時間至少10-15分鍾,然後逐漸增加。健康狀況良好的中年人可直接進入適應階段。進入適應階段,應以比開始階段較快的速度進行運動,運動強度在2-3周內達到最佳水平。這一適應期對健康水平不佳、心髒病患者及高齡者應適當延長。訓練8個月後可進入維持階段,在此階段需要建立切實可行的運動方案,並適當增加有興趣的體育運動,以免因重複性活動過於單調乏味而中斷運動。

運動中的是與非

運動是有益的,但如何適當地運動,大多數人確實了解甚少。做做以下幾個是非題測試,你大概會感到吃驚的。

·為了保持適當的健康水平,隻需要一星期運動兩次嗎?錯。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研究證明,不運動的肌肉很快就會失去力量。而再使用肌肉經過48-72小時的鍛煉後,才會恢複良好的體力。那麼,這意味著什麼呢?科學家總結說,日常鍛煉是最有益處的,而每星期三天的交替鍛煉(即隔天一次)有益於保持適當的健康水平。

·為了減肥,運動時應該盡量出一身汗?錯。出汗隻不過會降低體內溫度而防止過熱,它絕不會有助於減肥。鍛煉之後,可能體重會立即有所減少,但這是由於損耗了體內的水分。一旦補充一些飲料,體重就會恢複。

·慢跑1公裏比步行1公裏要消耗更多的卡路裏(熱量單位)嗎?錯。由於在這兩種情況下以同樣體重移動了同樣距離,因此不論是慢跑還是步行,消耗的能量是相同的,速度與此無關。當然,如果慢跑30分鍾而不是步行,可能行駛更長距離,因此才會損耗更多的卡路裏。

·鍛煉後數分鍾內,假如呼吸還不能恢複正常,可能表明運動量太大。對。大約鍛煉5分鍾後,呼吸應該是正常的,心髒不應該劇烈地跳動,並且不應該感到精疲力竭。有益的鍛煉不應是過於困難的和使人精疲力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