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中醫養胃小妙法(1 / 3)

常用養胃中藥

“陳皮”味辛、苦,每次3~10克,可以去濕化痰、理氣健脾。是常用的養胃中藥之一。

“青皮”味辛、苦,每次3~10克,可消積化滯、疏肝理氣。

“枳實”是治療胃病的常用理氣化痰藥物,用於治療飲食積滯、胃滿脹悶,多與山楂、麥芽、神曲通用。

“木香”可行氣止痛、殺蟲。是調理脾胃氣機、行氣止痛的中藥藥物。

“烏藥”一般用於治療寒證胃痛,常與木香、香附、陳皮同用;和黃連、黃芩、蒲公英等配伍,則可治療偏於熱證的胃病。

“香附”每次用量6~12克,多用於氣鬱所致的胃痛,常用於治療神經官能症、慢性胃炎等導致的胃脘氣滯疼痛。

同時,用於養胃的中藥還有刀豆、佛手、神曲、麥芽、山楂、肉桂、丁香等。但是每個藥物具有的藥效不同,因此要根據情況選擇合適的養胃中藥。

中藥養胃方劑推薦

·方劑一:香蘇散加減方

原料:陳皮、甘草各5克,香附、紫蘇葉、厚樸、法半夏各10克,藿香12克,生薑3片。

適用症:適用於寒氣凝滯型急性胃炎。比較嚴重的胃炎患者可用此方。畏寒明顯者,可加生薑、川椒;如果有飲食停滯現象,可加枳實和雞內金。

·方劑二:黃連溫膽湯加減

原料:黃連6克,法半夏、枳實、竹茹各12克,陳皮10克,甘草5克,茯苓15克,生薑2片。

適用症:適用於溫熱阻滯型急性胃炎。偏熱者,可加黃芩、蒲公英;偏濕者,可加薏米、佩蘭,主要是以降逆和胃為製法。

民間養胃小妙方

飲食傷胃型急性胃炎:萊菔子30克煮水,入雞內金細末10克,溫服即可。

寒邪克胃型急性胃炎:生食大蒜,每日2次,每次2枚。或者是用幹薑、石榴皮各9克,紅糖30克一起用水煎服。

脾胃虧虛型胃病:百合、紅棗、蓮子、枸杞子、芡實各6克,薏米、懷山藥各10克,粳米50克,用清水洗幹淨後加入清水同煮約40~60分鍾,再加入少許白糖即可食用。

胃熱證驗方: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各10克,紫草5克,用水煎服,每日1劑。

常用養胃藥酒

·山楂紅花養胃酒

原料:山楂60克,紅花30克,白酒500毫升。

製法和用法:將山楂和紅花一起放入白酒中,密封浸泡,一周後即可飲用。每日服2次,每次15~30毫升。

功效:活血化淤,適用於食滯胃脘或婦女月經異常等症。

·半夏人參養胃酒

原料:半夏、黃芩各30克,幹薑、人參各20克,炙甘草20克,黃連6克,紅棗10克,白酒700毫升。

製法和用法:各原料一起搗碎,用布包好後浸於酒中。5日後,再加涼開水500毫升混合,去渣備用。每日早、晚各服20毫升。

功效:合胃降逆,開結散痞。適用於脾胃虛寒導致的胃部隱痛,吐酸怕冷等症。

護胃養生藥膳

·蔥薑養胃菜

原料:鮮蘑菇100克,菜花400克,蔥薑絲5克,味精適量。

製法:菜花洗淨,撕成小塊,用沸水焯一下,撈出;蘑菇洗淨,撕碎,放在沸水中燙一下。在鍋內倒入植物油,放入蔥薑絲炒香,再放入蘑菇片、菜花塊,翻炒至熟,加入味精調味即可。

功效:此菜適於潰瘍病伴嘈雜者食用。枸杞當歸養胃甲魚。

原料:枸杞子30克,當歸15克,紅棗10枚,甲魚400克,蔥花、味精、鹽各適量。

製法:把甲魚宰殺洗淨,紅棗洗淨,枸杞子、當歸洗淨後切碎裝袋;然後一起入鍋加水,開始時用大火燒沸,再改小火煨40分鍾後取出藥袋,繼續煨至甲魚酥,而後加蔥花、味精、鹽即可。

功效:適用於氣血兩虛,胃納減退之萎縮性胃炎患者食用。

推拿按摩養胃法

“揉內關”內關穴位於手腕正中,距離腕橫紋約三橫指(三個手指並攏的寬度)處,在兩筋之間取穴。用拇指揉按,定位轉圈36次,兩手交替進行,疼痛發作時可增至200次左右。

“點按足三裏”足三裏穴位於膝蓋邊際下三寸(相當於四個手指並攏的寬度),在脛骨和腓骨之間。以兩手拇指端部點按足三裏穴,平時36次,痛時可揉200次左右,手法可略重。

“揉按腹部”兩手交叉,男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女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以肚臍為中心揉按腹部畫太極圖,順時針36圈,逆時針36圈。此法可止痛消脹,增進食欲。

治胃下垂的自我按摩法

“預備式”患者可采取坐位,將腰部稍微挺直,兩腳平放與肩同寬,右手掌心輕輕按在左手背上,然後將雙手放在小腹部,兩眼微閉,平視前方,放鬆全身、調勻呼吸,如此靜坐1~2分鍾。

“按揉百會穴”患者將左手的中指指腹輕輕放於百會穴上,以適當的力度按揉約0.5~1分鍾,這一按摩方法有助於升陽舉陷。

“團摩上腹”患者先將左手的掌心疊放於右手的手背上,然後把右手掌根放於上腹部,以適當的力度做順時針轉圈揉摩,

按摩約0.5~1分鍾,以腹部發熱為佳,這一按摩方法有助於健脾和胃、寬胸理氣。

“掌揉中脘穴”患者可將右手的中指指腹輕輕放於中脘穴上,以適當的力度按揉約0.5~1分鍾,這一按摩方法有助於止痛止吐、舒肝和胃。

慢性胃炎患者的針灸療法

“選穴”①足三裏、建裏、上脘、脾俞、膈俞。②足三裏、下脘、中脘、胃俞、肝俞。

“配穴”若患者肝胃不和則應加期門;若患者脾胃虛弱則應加章門;若患者胃陰不足則應加三陰交;若患者有胸悶、惡心症狀則可加內關。

“針法”取臥位或坐位,用右手拇指持細火針針柄,左手執酒精燈並輕輕靠近穴位,把針在燈火上燒紅至白亮,然後將針刺入穴位中,患者可根據自身的胖瘦、部位確定針灸的深度與角度,針灸的時候可靈活地采用斜刺、直刺、點刺法,針刺深度約為0.5~1寸,針刺後即可敏捷出針,然後用消毒後的幹棉球按壓針孔,兩組穴位應交替使用。兩組穴位的針灸均應隔日施行,每10次為一個療程。

刮痧能緩解胃痛

·飲食停滯

取穴:陰陵泉、下脘至臍中、裏內庭、內關、足三裏、天樞。

刮拭順序:患者可先對腹部下脘至臍中處,以及天樞進行刮拭,然後刮拭前臂的內關穴,再分別刮拭陰陵泉和足三裏,最後對裏內庭進行刮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