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實業革命第二節 科舉改革(2)(2 / 2)

“小人寧願一輩子伺候都護大人,死而無憾!”

“陛下那邊可有書信?此事關係重大,陛下須和我事先通個氣才對啊。”李嚴折好書信,小心地收好。

“想必宮中的書信已在路上。宮中已和丞相府達成一致,征求大人的意見不過走個過場。”

“別小看這個過場。這叫程序。該做的事情一件也不能少,不該做的多一件便是累贅。”李嚴揚起書信,眼神中有一股看透滄桑的感覺。

“大人何不回書一封給丞相?”既然是程序自然少不了禮尚往來。

“人才關乎社稷命運,科舉選材乃公事。我要回信的是陛下而不是丞相。”李嚴皺眉歎道,“本來諸葛丞相的書信應該在宮中的書信之後。哎,若論辦事效率,宮裏是不如相府!”

建興四年的春天似乎來得很早,成都的士人悄然感受到政治上的新氣息。然而丞相府那個小職員諸葛迷卻遭受早春來臨前寒流的侵襲。這是益州派士人對於科舉改革發起的第一波攻擊。他們不敢對陛下說三道四,也不敢對丞相府指手畫腳。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好欺負,抨擊權微位卑的諸葛迷成為他們反對改革的第一步。

任何學說需要實踐檢驗,諸葛迷從未在郡縣任職,怎麼清楚蜀漢的國情。總是拿國情刁難科舉改革的發起人,益州派人士的話聽起來是如此的義正詞嚴。他們以為諸葛迷紙上談兵,哪裏知道這個青年的經驗來源於中國曆史一千多年的科舉製度。

丞相府作出讓步,為了平息反對者的呼聲,諸葛亮決定遷令史諸葛迷為巴郡枳縣令。由秩百石的令史變成秩六百石、管轄人口萬戶以上的縣令,可謂升官發財。但諸葛迷與幾位好友商議後立刻明白著了反對派的道。諸葛迷不願意離開成都,因為這裏即將爆發一場政治大改革。離開成都就意味著遠離政治中心。

對於諸葛迷的情緒,諸葛亮能夠理解,但他也希望一心栽培的優秀青年能夠深入基層體察民情。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敢說的話,諸葛亮也敢說,而且說得更正氣凜然。他向諸葛迷解釋為什麼派我任縣令,讓他懂得深切體會民生疾苦。

其實這道理誰不懂,曆史係研究生還不明白這麼直白的道理,諸葛迷差點當場暈過去。

“孔惑,你從小生長在關中戰亂下應該對民生疾苦深有體會吧?”諸葛亮忽然揪出諸葛迷的身世。

諸葛迷點點頭,然後腦袋又使勁搖得像個撥浪鼓:“作為一縣的父母官,我還是第一回。”

“每個人都有第一次。譬如我,當年先帝占據荊南四郡,我也是第一次管轄的地盤比你現在的枳縣大得多。不過你的工作與我那時有所不同,你要負責辦好當地今年的科舉考試。”諸葛亮語重心長。

“丞相,難道科舉不在全國範圍考試?”

諸葛亮笑道:“我再三琢磨,今年的改革力度不宜過大。先在某些地區試行科舉看看成效。”

諸葛迷很驚異。試點推行未嚐不可,隻是區域小了人才的考試選擇比較困難:“科舉取士考的是才能。全國各地不可能每個地區的人才數量質量均等,倘若枳縣今年不出人才怎麼辦?說不定反對派會借此抨擊改革。”

“我當然不會把眼光限定在區區一個縣城,今年的科舉考試丞相府擬訂在秋十月糧食收成以後開考。範圍包括巴郡除永安以外的十三個縣。”

諸葛迷長舒口氣:不愧是體察民情的諸葛丞相,把科舉考試的時間定在秋收以後,這符合曆史上各個朝代實行科考的製度。對於處在社會底層從事農耕的民眾來說,已經盡量考慮到時間上的公平性。不過也有個嚴重的問題。巴郡不是學術盛行的地方,當地人拿什麼應對考試。考不出真才實學是科舉製度注重的問題;讓他們臨時抱佛腳也是科舉製度最忌諱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