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實業革命第二節 科舉改革(2)(1 / 2)

諸葛亮一向反對朝令夕改,對於科舉選士他是想作為一件固定的選舉製度推廣下去,所有程序必不可少。所以就在建興四年元月,丞相府草擬了一份關於科舉製度的文書通過尚書台呈交給陛下劉禪。“科舉製度?好!好!”劉禪隻對科舉這個新製度好奇,粗略瀏覽完文書後,他就在尚書台擬定的詔書上蓋下玉璽的章印。

幾天後尚書陳震懷揣詔書歡天喜地來拜謁諸葛丞相。陳震字孝起,南陽人,荊州派在外郡的代表人物。建興三年才進入中央轉尚書。對科舉選才他是大力支持的。陳震認為荊州士人在治理國家內政方麵比浮華的益州士人更務實,傳統的孝廉裏選製度隻會讓荊州派在朝廷的權力日趨萎縮,較為公允的科舉製度會有利於荊州派的發展。

不料丞相見到詔書卻是一連串充滿憂慮的羅嗦。

“陛下看過文書?”

“看過。”

“仔細看過?”

“是的。陛下連誇好!”

“陛下沒有異議?”

“沒有,陛下是很尊重丞相府的決議。他親自手捧玉璽在我們擬定的詔書上蓋下章印,命下官立即送往丞相府。”

“詔書就這麼拿來了?陛下沒說什麼?”

“沒,陛下說他永遠支持丞相的決策。”陳震不明白一向雷厲風行的諸葛亮怎麼突然有點婆婆媽媽。

諸葛亮搖搖頭:“不妥不妥,陛下忘記了一件大事。”他的眉宇生出幾縷魚紋,語氣顯得不安。

陳震大吃一驚,他以為陛下在詔書裏遺漏什麼重點,急忙展開詔書仔細端詳,依舊沒發現哪裏不妥。其實詔書都是尚書們集思廣益的成果,如果有什麼差錯早就糾正了,怎麼會留給丞相察覺紕漏。

“你們尚書台沒有異議?”

“丞相英明,丞相府的決斷永遠是正確的。”

“那國家養你們這班人又有何用!”諸葛亮的臉色震怒,語重心長地說道,“孝起,以前認識你可不是這個態度。身為國家重臣,吃的是國家的糧食,用的是國家的俸祿,凡事都要忠君體國、考慮周詳。”

“丞相息怒!關於科舉製度的文書,我們都是商議過確實沒有異議。”陳震羞得滿臉通紅,趕緊解釋。

“陛下詢問過尚書令李都護的意見沒?”

“李都護現在永安,來不及征求意見。我想他也不會有什麼異議。”

諸葛亮臉色勃然大變:“沒有異議?到底是你的憑空猜測還是事實確鑿?你們宮中應該和尚書令同氣聯枝。”他一向講究務實,不喜歡諸如假設的話,更憎惡憑空猜測。

“下官這就回去征求李都護的意見。”

“這事萬不可馬虎,須用八百裏加急文書送到永安。我晚點再作書信給正方。”望著陳震的背影,諸葛亮歎息道:陛下做事欠妥,這既不是對我們丞相府的尊重,也會得罪尚書令李嚴。可宮裏這些重臣為什麼沒人勸諫陛下?都是亮用人有錯,看來得將處事周密的費煒提拔入宮。

永安。

“大人,丞相有親筆書信送到!”參軍狐忠手持加急書信匆匆進府。

“孔明親自作書與我必是國家大事。”李嚴拆開信,一麵捋著胡須一麵揚起信紙,目光在字裏行間打著轉,“成都有大舉動啦!”他低聲沉吟一句,抬起頭眺望著西北,千裏之外就是京師成都,蜀漢政權的中心。

“科舉製度?丞相府又玩什麼新花樣。他們明明可以自己決定,為什麼還要征求大人的意見?”狐忠生疑。

“孔明對李某還是挺尊重的!”李嚴拍拍下屬的肩膀,示意他不要緊張,“本來這事也要征求尚書令!可惜我身在永安,對於成都發生的政務鞭長莫及啊!”李嚴長歎一口氣,眼神帶著幾許落魄與淒涼。

“大人為什麼不申請陛下調回京師?成都才是您施展才華的地方。”

狐忠知道他的心思,他很喜歡這位下屬,視作心腹。李嚴一雙眼睛眯成道縫望著狐忠:“我也想回成都。可是先帝臨終托孤讓我掌兵在外,我李正方不能辜負先帝的重托啊。倒是你呆在永安埋沒才能,有機會我提攜你回成都。”因為蜀吳聯盟,永安的戰略地位下降,呆在這個巴掌大的地方確實發揮不了多少作用。但李嚴以國事為重,埋沒才能又算什麼。他隻惋惜這位狐忠,他處事有方,處世圓滑,如果在丞相府他怎麼也能混個較好的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