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憑好說歹說,不答應上任做枳縣令就出不了丞相府。離開丞相府,諸葛迷心情沉重地穿梭在成都繁華的大街上。第一站就是新蜀報社。這是他從大牢死裏逃生後重新走上政治舞台的起點,這裏有他結實數年的好友知音。楊戲是報社的總編,?正、張表則協助報社發展。
臨別前,不知誰叮囑了句:“先生很久沒去天香樓啦。”
諸葛迷心頭一震:原來我與茶仙的交往成了路人皆知。苦笑著作個鬼臉:“誰叫我最近太忙,抽不出身去喝口茶。”總感覺心裏欠缺點什麼,原來是茶。當諸葛迷明白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興衝衝跑向天香樓。
“人來了,茶也快涼了。”茶仙珍藏的是茶中名品。
“誰叫我是個俗人,總有忙不完的俗事。不像仙子這般悠閑。”說完一句借口,喝下一口清茶,諸葛迷的臉唰的通紅。香氣高銳持久,帶有大葉茶種特性的獨特香型,這不是雲南普洱茶麼?自己征戰南中都忘記品嚐這麼刺激的香茶,竟然還自誇愛茶。
“先生是做大事業的人。聽說成都會有一場暴風雨?”真懷疑茶仙是否商家千金,居然如此關注國家政事。
“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子也會關心凡間事?”諸葛迷半開玩笑地說道,“早春哪有暴風雨,那是秋天的事情,到時候會很猛烈。”
兩人談論的都是蜀漢關於改革的事情,暴風雨暗指這場意義深遠的改革。
“聽說先生是攪動這場暴風雨的人。嗬嗬,你怎麼會是凡夫俗子?”茶仙很不習慣諸葛迷叫她仙子,充其量自己是個心憂天下的才女罷了。
“上有所好,我不過順其自然。科舉改革勢在必行!”堅持要改革的是諸葛亮,諸葛迷正好是他的知音。至於科舉改革的順理成章那是他煞費苦心的成果。首先改良造紙術,然後發明印刷術,同時推行學舍,接著推動學術發展,最後不斷將科舉改革的觀念移植到諸葛丞相的心中。因此科舉改革從倡導之日起受到的阻力不算太多,再加上諸葛迷願意深入地方實踐,反對改革的呼聲暫時平息。
“科舉考什麼?”茶仙好奇地問。
諸葛迷得意地笑笑:“考儒家經典。我一直都大力弘揚儒家思想,現在年輕人要想做官就得好好學習儒家思想。仙子要是有什麼親戚朋友想做官,可以拜我為師。”
“你想成為第二個孔聖人?”仙子莞爾一笑,“孔子成為聖人不僅是因為他桃李滿天下,他的學說是專門研究治國理民的儒術,更重要的是他犧牲了常人的許多天性,他用實際言行證明自己。孔惑啊,我知道你是大儒,要成為聖儒你還要犧牲許多本該屬於自己的美好生活。”
“我覺得你的科舉不是弘揚儒家思想。”言歸正傳,第一次看到茶仙十分擔憂的表情,“如果大多數人為了名利權貴學習儒家學說,你認為是否違背了儒家思想呢?”
古代女子竟有如此遠見卓識,諸葛迷沒有絲毫驚奇。在他眼裏茶仙是高不可及的仙子,仙子的智慧總會高人一等。“振興日漸衰微的儒學,這是一大捷徑。至少他們懂得儒家精神才會約束自己。”
“這樣的選材在道德上沒有多少用處。大家隻是為了單純考試而學習,到底能學到什麼?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可歌可泣的高尚道德,當真會被學子們學習?孔惑,你不覺得長久地發展下去,難道不是誤人子弟?”茶仙提及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學非所用。科舉製度可能會將儒家思想引上歧途。其實這個問題即使兩千年後的今天教育界一直都無法解決。為了考試而學習的惡果誰都清楚,可是解決的根本辦法誰都不知道。
“總比漫無目的地選才強得多。”聽起來算是一個解釋,隻不過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你說過人才是多種多樣的,為什麼單單要考儒家經典?”茶仙又拋出一個大大的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