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實業革命 第一節 科舉改革(1)(1 / 2)

這本書是擺擺寫的第一部單主角網絡小說。由於不知道網絡小說的特點,所以寫得不好。這本書撲街了,可是難得有這麼多讀者支持擺擺的作品。他們一如既往地點擊,推薦,收藏,擺擺覺得非常感激。我不會氣餒,擺擺品牌的作品必是完本。本書前麵主角的經曆有點像跑龍套的,出來混個盒飯。從這一章開始,主角的故事將回到網絡小說的結構上。擺擺不再安排主角混盒飯。

前麵的故事情節如果讀者不喜歡看的話,大可以從這一章開始。前麵三章的故事直接歸納為:諸葛迷回到三國後曆經艱辛贏得蜀漢丞相的支持。好啦,新的故事從現在開始。

**********************************************************************

蜀漢改革的步伐悄然逼近成都。回到京師的諸葛亮開始利用丞相府的所有人力資源進行一場關於新政改革的探討和摸索。

如果在原有基礎上進行細枝末節地修正,蜀漢充其量隻能徐圖自保。要想與曹魏東吳爭奪天下,政治優勢必須走在對手的前麵。這是諸葛迷上書改革開篇時的結論。諸葛迷對曹魏和東吳的國力進行一個較為詳細的比較,他認為就目前正常的發展態勢曹魏統一天下隻是一個時間問題。這個結論提得相當大膽,諸葛迷抱著一股鋌而走險的精神勸說丞相。

諸葛亮及其丞相府對三國的局勢掌握比諸葛迷更加深刻。曹魏占據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天下二分之一的人口,和天下五分之三的資源。蜀漢的東吳的聯盟也不很緊密,很難保證再次發生東吳襲擊荊州的一幕。對於狡猾的孫權,諸葛亮的心頭始終懸著一塊巨石。彝陵兵敗始終是諸葛亮心中的一個結。

富國強兵,憑借諸葛亮和丞相府上下同心,這事不難。但他的理想是完成先帝的遺願,恢複西漢時期的繁榮景象。不深度挖掘益州的潛力,這個理想無法實現。於是他把孔惑的上書擺在丞相府議事的桌麵上。

對於改革丞相府絕大多數人是支持的,但對諸葛迷提出的全麵改革很多人持保守意見。這是一場上至選舉下到民生的改革,在以前的史書中找不到值得借鑒之處。前人的改革或者隻注重軍事,或者隻注重經濟。像他那樣的建議,大多數人批評為激進。

但丞相府不缺乏激進分子。同樣有人支持諸葛迷的意見,他們是代表荊州派的馬謖和代表益州派的秦宓。三人成虎,兩人難成團。他倆的支持很快淹沒在一片質疑和批評聲中。

荊州派內部由此分裂成三派:激進派、溫和派、保守派。

激進派在朝堂以馬謖、劉琰為代表;在地方以新遷任巴西閬中令楊汰、健為武陽令王離為代表;潛龍學舍許多學子都是諸葛迷的忠實粉絲,而且他們也支持擁護大改革。因為改革意味著他們可以獲取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獲。

年輕人思想活躍,很幹勁,從來都不缺乏激情。但他們思慮問題不夠縝密,往往激情有餘理智不足。治理國家是需要冷靜的頭腦和周密的策略。這是激進派的一大弊端,也是溫和派批評反對激進派的措詞。

他們就像一群賭徒,這不是在治理國家,是在玩一場政治賭博。這是保守派抨擊激進派的激烈言辭。誠然激進派部分人也有魚目混珠的動機。

溫和派占大多數,以丞相府四大要員:向朗、張裔、蔣琬為首,朝堂上彙集了大多數荊州人士。各地郡縣讚同的呼聲很高。溫和派的理由看上去很合理:他們認為改革需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進行。不主張全麵鋪陳開來搞,他們建議分地區分名目逐漸施行。溫和派似乎忘記了‘動一發動全身’的道理,很多項目都有千絲萬縷的聯係,同步進行比逐漸進行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