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實業革命 第一節 科舉改革(1)(2 / 2)

保守派如楊儀、楊洪二人為代表,在地方上也有相當支持的力量。他們認為南中問題已經解決,接下來應該針對北伐,沒必要在全國範圍改革,平穩過渡準備戰爭才是當務之急。

益州派和外來勢力多以保守派為主,力主改革的本派人都被劃入黑名單。他們反對改革,他們害怕改革會損壞自己現有的利益。兩派人士普遍認為改革的倡導者是荊州派的諸葛迷,很多改革會或明或暗有利於荊州派的利益。

“孔惑,你的上書反對的聲音不小啊!”諸葛亮把書信打回來的時候,特意提醒了一句。

“不肯冒險是人的本性,墨守成規是穩妥的方法。”諸葛迷拋下一句自我安慰,也算是給保守派一個回應。

“丞相,你的想法是什麼?”最終的決定權在諸葛亮手上,他有堅持己見的特權,任何人任何派係隻能影響他的思考,但不能控製他的決定。

羽扇在胸前停止擺動,諸葛亮的表情很嚴肅。他在思考,他在判斷。“如果改革有利於國家長足發展,北伐大業可以暫時擱置。”

很難想像這位視統一為己任的諸葛丞相會暫時舍棄北伐。當然改革比戰爭更有價值,最好的選擇莫過於保持和平狀態的改革。諸葛迷忽然明白為什麼曆史上的蜀漢會選擇一種侵略的方式來自保,因為當時的人實在拿不出改良的正確主張。即便被後世證明九品中正製是一種曆史倒退,但比起蜀漢沿襲漢朝舊有的選舉製度也略顯高明。蜀漢有人才,諸葛亮也渴望人才,但曆史上他們沒有一個先進的選材標準。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他們將道理放在選材標準中,無疑提高了人才的門檻,造成蜀漢後期無良材的尷尬局麵。

“那麼丞相以為在下的主張與溫和派的主張孰優孰劣?”諸葛迷幹脆一針見血,請諸葛亮拿出個決定。

“內政都是人製定的,也是由人來完成的。亮以為首先要施行合理的人治。”諸葛亮沒有明白地進行對比,不過看得出他更傾向於溫和派的主張。人治和選舉則是他心頭的重中之重。

諸葛迷再度將科舉製度擺在諸葛亮麵前,比起三年前獻給劉備時的境況,一切顯得水到渠成。就在建興元年冬十月,丞相府將當年察舉的孝廉範圍縮小到各學舍,考核的成績兼顧學習的情況。而且其後每年堅持如此。政治選舉的魅力是無窮的,它帶動了學風的發展,將儒家‘學以優而仕’的觀念播種到廣大民眾心中。

諸葛亮是堅持科舉取士的,所以才會采取過渡的方式,讓門閥士族首先享受到改革的成果。這並非鼓勵門閥士族壟斷政權,隻不過安定人心,讓他們一如既往支持朝庭。諸葛亮不願意門閥士族誤認為朝廷卸磨殺驢。

科舉的問題接踵而來:科舉考什麼?怎麼考試?學習難道就是為了考試?錄取合格者能否在政治實踐中發揮效用?

這是諸葛亮關心的話題,也是令諸葛迷頭疼的回答,更是一千多年來崇尚科舉考試的文人官吏一直探索改進的話題。漫長的科舉曆史中,科舉取士一直都沒有搞好,甚至走上歧途。既有憊於科舉取士創造者的初衷,也毒害了當世文人百姓,斷送了中華民族大好前途。

諸葛迷在具體實施上不得不謹慎,他需要找人共同探討。這樣的人一定要才智超群,而且有創新精神。最終他還得求助於諸葛亮。緘言者求助於受言者,看起來很滑稽,也侵犯封建統治的威嚴。但本著務實嚴謹的態度,諸葛亮沒有怪責他,相反真心誠意和他一起探求科舉的出路。而政令的頒布和郡縣的實踐就成為探索中的試金石。